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回顧香港經過的歲月,我想起香港電台拍攝的劇集《獅子山下》,其中主題曲講到港人走過的路,是歡笑多,還是唏噓多?二次大戰結束到現在的七十年裏,港人嘗過的艱苦日子數之不盡,但歡笑的時刻也是有的。……要明白港人的唏噓和歡笑,首先得回到港人當時所處的環境。在這書裏,我希望透過這個懷舊旅程,重新的把港人走過的路,如實的顯現在港人面前,雖然只是吉光片羽,個人的感受也難有什麼微言大義,但只要是港人的真實故事,箇中必有你和我的苦與樂。”」——周永新 周教授特為香港人而寫的三部曲——《真實的貧窮面貌》、《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回首香港七十年》,有如上了一課戰後香港社會發展史。周教授深切感到,港人今天的苦惱,追根究底,還是我們不知香港的前路往哪裏走:我們讚許香港原有的制度,認為這個制度造就了今天香港的成就,但同一時間,我們故步自封,不變的制度將會令香港沉淪下去。但一旦明白我們過去走過的路,我們就會知道,什麼才能使我們開創未來。
引言 第一章 1945-1967:求活時代中的喜樂與憂傷 艱難日子裏的苦與樂 對英國皇室的印象 殖民地色彩無處不在 語文政策與殖民統治 英語作為唯一官方語言的利與弊 母語教學與英語教學 英語窒礙市民與政府的溝通 戰後香港是避難所 香港還是有秩序和制度的社會 不完整家庭的苦與樂 貧賤夫妻百事哀 父母愛惜子女嗎? 兄弟姊妹之間的感情和關係 小學同學當差的故事 售賣文具小販的故事 「辛苦搵來自在食」 「先敬羅衣後敬人」 娛樂就是「賭博」 假日的娛樂好去處 七十年代的色情故事 對政府沒有期望的年代 灰暗的五六十年代 第二章 1967-1984:混亂時代中的開心與失意 香港戰後發展史上的兩個轉折 1966年前政府施政的失誤 政府倚賴惡勢力平息紛爭 《香港年報》「報喜不報憂」 1967年暴亂背後的社會矛盾 暴亂後渴求改變的聲音 七十年代進行的改革是政治決定 七十年代市民的住屋困難 教育與中產階級的興起 港大和中大的成立目的 放洋留學的艱辛旅程 暴動後家庭結構和功能起變化 新一代的香港家庭 結婚和生孩子不再「理所當然」 公共屋邨家庭的困擾 夫婦離異漸趨普及 三個新移民家庭的故事 「大香港」心態不斷膨脹 香港本來就是移民社會 市民對賽馬賭博情有獨鍾 「黃、賭、毒」是黑社會收入來源 市民為什麼熱衷賽馬賭博 盛極一時的歌星演唱會 演唱會發揮情感宣洩功能 流行曲歌詞反映社會現況 牽動市民情感的宗教信仰 利用人際關係宣揚福音 佛教和道教在香港的活動 混亂卻充滿盼望時代的終結 第三章 1984-2016:過渡時代中的歡笑和唏噓 過渡期間的得與失 七十年代的黃金歲月 對香港政治前途的憂慮 英國撤離令港人感到迷惘 中英磋商過渡安排 保證自己的權益過渡「九七」 爭取「八八直選」的啟示 論政團體倡導平等的普選 《中英聯合聲明》穩定港人心 社會事件「政治化」 福利與政治連上關係 特區成立後的風風雨雨 港人「當家作主」的利與弊 改革開放令港人與中國大陸增加接觸 港人對中國政府的期待 北京大學開辦社工課程 港人必須接受中國政府 中國政府盡力遷就港人 港人如何看待自己國家 中央領導人說話才算數 「恐共」心理並非一兩代人可以消失 對共產黨和共產主義有偏見 「沙士」後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港人較內地人優勝的想法逆轉 不能對中央做的事不聞不問 香港「大陸化」不用大驚小怪 對內地居民的排斥由「雙非」引發 本土意識不知不覺間萌芽 觀察「七一」遊行的啟示 結語
作者簡介 周永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1991年起,出任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至2013年中退休。 周教授的研究範圍包括貧窮、社會保障、老人照顧、家庭政策。著作主要討論香港的福利政策,亦經常在報刊發表文章評論時事。周教授參與的公職有多項,涉及福利、青年、人口、醫療和房屋等措施的規劃。 出版著作:《真實的貧窮面貌──綜觀香港社會60年》、《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等。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