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
|
Bikenomics: How Bicycling Can Save the Economy |
|
|
|
|
|
|
|
|
ISBN |
9789866118999 |
定价 |
NT320 |
售价 |
RM50.00 |
优惠价 |
RM43.00 *
|
作者 |
艾莉‧布魯
|
译者 |
許芳菊 |
出版社 |
本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6-01-28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88 页. 21. |
库存量 |
本商品已絕版無法銷售 |
|
|
|
|
|
|
|
|
|
|
|
|
|
|
|
|
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如果呼吸都成問題,我們還要發展、還有發展嗎?
騎單車,是解決眼前經濟難題的重要起步,
是每一個人馬上就可以開始做的事,
隨之而來,將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思考模式、以及共同的未來。
追求更好的社會,這是唯一的選擇。
40 年前,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車滿為患,
今天,84% 的市民經常以單車代步, 34% 騎單車上下班,
除了北歐,巴黎、紐約、芝加哥、巴塞隆納等全球各大城市都在積極佈建單車道路網,
單車加入向來以汽車為核心的都市交通系統,
帶動相關產業與周邊社區繁榮,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逐漸成型。
騎單車已經不只是休閒嗜好,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過去百年來由化石燃料所推動的經濟模式已瀕臨困境,
每個人在交通方式開始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對我們共同的未來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騎單車為自己省錢,還可以降低國家負債;
.騎單車不會製造廢氣,有助舒緩能源帶來的發展困境;
.騎單車促進個人健康,減低國家醫療資源負擔;
.騎單車有利在地經濟,縮減城鄉差距。
最重要的,騎單車是一種公民行動,
開始騎在路上,我們會漸漸發現過去許多發展是「無效的」,
個人、社會、國家、和全球付出的成本遠遠大於我們所能承擔的,
情勢嚴峻,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
而單車,正是每一個人可以做到的小小開始。
「十八世紀政治思想家湯瑪斯.潘恩寫了《常識》(Common Sense),成為美國獨立運動背後重要的推力。艾莉.布魯這本書猶如為我們迫切需要的單車革命也寫了一本《常識》,我們從小到大根深蒂固的認知──馬路是給汽車開的、單車干擾交通、汽車有助經濟發展──她一一破解,其實都是違反常識。《單車生活救經濟》有事實根據,同時也從個人經驗出發,既嚴肅又幽默,有扎實的研究,卻很好讀。它讓大家知道,單車革命不過是爭取常識而已。」──彼得.諾頓,《對抗交通:美國城市汽車世紀的破曉》作者
我們承受不起更多「發展」,
騎單車是個人可以承擔的「選擇」,
這個選擇可以確保我們生存得下去,
建立一個可以永續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模式。
◎ 騎單車為自己省錢,還可以降低國家負債
.養車的成本是車價的三倍,還不包括停車、罰款等非經常性支出。
.汽車行駛所需的基礎建設,興建與維護費用遠高於稅負收入,國家必須舉債,以丹麥為例,汽車行駛一英里國家要倒貼 0.2 美元,騎單車國家可以賺 0.42 美元;而且馬路興建愈多,愈刺激汽車數量,造成惡性循環。
.興建汽車基礎建設的成本是單車的 50 倍。
◎ 騎單車完全不會製造廢棄,有助舒緩能源帶來的發展困境
.美國太空總署二○一○年發表的研究精準指出,為解決碳排放量的問題,車輛,包括私人汽車和貨運卡車,應做為首要的改進目標。
.根據科學研究,大氣中碳含量 350ppm 是地球維持生命發展的上限,我們最近剛超過 400ppm 的大關,而且將以每年 2ppm 的速度增加,全球暖化已加速進行中。
.更進一步分析,能源還加劇經濟發展失衡:
──我們加油的錢,三分之二進到石油公司荷包,三分之一產油國家賺走;每一百萬的營收,石油公司只創造一個工作機會。
──道路的擴張和蔓延,也可以說是對國家對石油產業的補貼,政府甚至提供偏遠郊區開發商減稅優惠的政策,壓抑了我們交通的選擇,也確保了汽油消費需求不斷增長。
◎ 騎單車促進個人健康,減低國家醫療資源負擔
.騎單車不會感覺在運動,但卻是可以讓人遠離許多疾病的良好生活習慣,根據研究,固定騎單車通勤的成人,擁有比真實年齡年輕十歲的平均體能,血壓、血糖、膽固醇都獲得較好的控制,罹患某些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都比較低,整體而言,比較長壽。
.當我們開始動起來,就會活得更好,對健康與銀行存款都是,進一步可以有效降低國家醫療預算支出。
◎ 騎單車有利在地經濟,縮減城鄉差距
.騎單車有利人們花更多時間與金錢在鄰近鄉鎮,有利在地經濟的發展,經濟學者喬・科特賴特 (Joe Cortright) 稱這個效應為「綠色紅利」(Green Dividend)。
.以波特蘭為例,居民與其他類似都會區的一般居民相比,每天少開車 20% 英里,從減少開車所省下來的錢,一年加起來總共有十一億美元,其中大約有八億美元流回當地的經濟。
好評推薦
知名文化與政治評論人 張鐵志
公視節目主持人 魏華萱 |
|
|
|
|
|
|
|
|
|
|
|
|
|
|
目錄
前言 底特律單車 & 早午餐俱樂部
不只是為了騎單車而騎單車,單車是改善城市健康的一種方法。
第一章 搭便車的迷思
騎單車像搭免費便車,這個迷思是個強烈而普遍存在的經濟信念……但這是真的嗎?
第二章 誰的街道?
把單車當成交通工具實際嗎?單車家庭的故事很激勵人心,精打細算的結果確實很具說服力。
第三章 柏油泡沫
我們借錢來建造巨大公路,這條公路吸引更多開發,帶來更多交通,最後這條路還要再擴張;由於前債未清……循環就這樣持續下去。
第四章 通往健康的高速公路
以單車做為交通工具,與其說是生活方式,不如說是一種公民運動的形式。
第五章 學會分享
這是對汽車交通思維的縮影——自行車道就像道路,被當成吸引開發的工具,同時也是用來區分哪一類人可以住在哪裡的工具。
第六章 放慢腳步
景氣好會使我們更常開車,但這不代表我們減少開車,景氣就會不好。
第七章 關於停車
提供單車免費停車的確需要花錢,但這筆費用很低,就算每人每停一次單車,城市就給五美元,都還可以獲利。
第八章 重新思考安全
想要有效改善交通安全,就必須重新思考什麼是安全,以及是為了誰的安全。
第九章 大街上的自行車道
更安全、車速更慢的街道,與騎單車和步行都更舒適的環境,有助於商業發展。
第十章 騎單車上班
積極通勤的員工可以神清氣爽地開始工作,蓄勢待發;他們頭腦較清晰,也更具生產力。
第十一章 究竟是誰的街道?
只要有單車基礎建設,民眾就會利用它,無關族裔或階級。
第十二章 人性化的基礎建設
人類擁有與水泥、油漆、法律一樣多、甚至更多的影響力,決定世界的樣貌與速度。
第十三章 展望未來
單車也許無法拯救現有的經濟或世界,但提供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建立真正長久、負擔得起的生活、社區和經濟。
注釋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艾莉.布魯(Elly Blue)
美國單車運動重要的推動者,1998年開始以單車代步,2006年開始寫文章、演講推動單車運動,文章見於《BikePortland》、《Grist Magazine》、《Momentum》、《Reclaim》等雜誌及〈Bicycling.com〉、〈TakingTheLane.com〉等網站。知名網路廣播節目〈Democracy Now〉曾專訪她。她住在波特蘭,不寫作的時候,騎單車到處趴趴走,活絡地方經濟。
譯者簡介
許芳菊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康健雜誌總編輯、親子天下總主筆。
目前為自由作家、譯者。
移居宜蘭近十年,是這個田園城市裡幸福的單車族。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