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五四運動自1919年爆發至今已有九十五年。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在北京以及中國各大城市都造成很大的衝擊,對中國現代史亦有無遠弗屆的影響力。那麼遠離北京的香港,在這塊曾經的英國殖民地上,到底引起怎樣的迴響?這是過往五四研究史的一片空白。 本書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爬梳和考證,發現現時有關「五四」在香港的發展歷史陳述,以至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說法,都出現嚴重的偏失。 無論是政治還是文化層面的「五四」,在當日的香港並沒有引起什麼迴響,跟內地大城市可謂有天壤之別。 但自1940年代開始,五四運動因應各種現實政治需要而開始為不同政治陣營的人所利用,希望透過五四運動的精神詮釋,改造現實社會。在民族主義這一主體思想帶動下,「五四」於多元混雜的香港社會裏,往往在不同人手上被不斷地利用來達至不同的目標,成為每個關鍵時刻下不同目的的動員力量,使各自政治立場和思想主張在「愛國」、「進步」、「改革」、「民主」等形形色色的「五四」精神旗幟下得以合理化和正當化。「五四在香港」的複雜性亦因此而生。 本書除糾正過往有關「五四在香港」論述的偏失外,並且研究「五四在香港」詮釋話語形成的前經後過,另一方面也藉此反思香港「地方史」形成過程中與「國家史」之間的各種複雜關係。
序章 「五四」視野中的香港史書寫 1 一、不同史觀的香港研究 3 二、「五四」精神的多樣性和兩歧性 14 三、「五四」與「香港」的關係 16 四、研究「五四在香港」的意義 23 五、本書各章內容 32 第一章 五四運動的思想脈絡 37 一、「五四」史上的香港與香港的「五四」史 39 二、定義「五四」:廣義與狹義 42 三、「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的傳播 52 四、「五四」學潮之擴散 60 五、五四運動的精神變調 64 六、五四運動的精神破產 68 七、小結 78 第二章 「五四在香港」的播散 83 一、從中心到邊緣:「五四」的擴散 87 二、報道:「社論」的「五四」反響 三、報刊報道:「五四」排日風潮在港擴散和港府的防範措施 97 四、排日熱潮在港升溫:「持傘遊街案」 102 五、「持傘遊街案」後之輿論餘波 110 六、抵制日貨之有限迴響:街頭行動與日貨銷情 115 七、小結 135 第三章 「五四在香港」論述重探 139 一、「五四在香港」的研究及反思 143 二、陳謙的「五四」回憶 150 三、重回歷史場域 157 四、走出「五四在香港」的話語迷思 167 五、香港中史教科書上「五四運動」內容的時代變奏 198 六、「五四在香港」引發關於香港史書寫的反思 212 七、小結 214 第四章 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之間:香港之「五四」回望與利用 217 一、由「國」而「地」:二戰時期的香港「五四」紀念 221 二、從「由國而地」到「由地而國」:冷戰時期的香港「五四」紀念 254 三、「由地而國」:六七十年代報刊的「五四」紀念文章 269 四、「即地即國」:面向「九七」的「五四」紀念 296 五、小結 310 終章 香港與「五四」的未竟理想 315 附錄 323 附錄一 香港五四紀念活動列表(1939-2013) 325 附錄二 《智識份子的道路─慶祝第四屆五四文藝節紀念特刊》目錄 380 附錄三 《文藝三十年》目錄 382 附錄四 五四認知問卷調查 384 附錄五 2004-2013香港五四青年節綜述 411 參考資料及書目 418 後記 437
作者簡介 陳學然 學歷: 中文榮譽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 工作簡歷: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助理教授(2008年1月-2014年6月)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副教授(2014年7月開始) 學術研究領域: 現代中國學術史、思想文化史、現代新儒學。研究論文見於《國學研究》(北京大學)、《中華文史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西藏研究》(西藏社會科學院)、《台大中文學報》(台灣大學)、《台大歷史學報》(台灣大學)、《新亞學報》(香港新亞研究所)、《當代儒學研究》(台灣中央大學)、《文哲研究通訊》(台灣中央研究院)、《亞洲文化》(新加坡亞洲歷史學會)、《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國近代史學報》(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人文中國學報》(香港浸會大學)、《九州學林》(香港城市大學、復旦大學)、《鵝湖月刊》(台灣鵝湖雜誌社)、《文學論衡》(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南國中文學刊》(澳門大學)等具學術評審制度的期刊。另有六篇研究論文見於學術論文集。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