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臺灣意識
壹、論「臺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歷史回顧與未來發展
一、引言
二、「臺灣意識」的發展階段:歷史的回顧
三、「臺灣意識」的特質
四、結論
貳、十九世紀末年日本人的臺灣論述:以上野專一、福澤諭吉與內藤湖南為例
一、引言
二、三位日本人及其臺灣觀之概要
三、三位日本人的臺灣觀中的思想傾向:帝國主義思想
四、「以西洋文明為目標」:近代日本知識份子的盲點
五、結論
參、日據時代臺灣知識份子的大陸經驗:「祖國意識」的形成、內涵及其轉變
一、前言
二、日據時代臺灣人「祖國意識」形成
三、日據時代臺灣人「祖國意識」的內涵及其問題
四、臺灣知識份子「祖國意識」的轉變:「忍辱包羞五十年,今朝光復轉淒然」
五、節語
肆、日據時代臺灣知識份子對中國前途的看法:以一九二O年代「中國改造論」的辯論為中心
一、引言
二、「中國改造論」辯論的歷史背景與參與者
三、議題(一):資本主義道路或是社會主義道路
四、議題(二):民族解放與階級解放孰先?
五、結論
伍、光復初期大陸人士所見的臺灣
一、引言
二、大陸人所見的光復初期臺灣
三、大陸人的「光復經驗」與日本官方的「終戰經驗」:兩種視域的比較
四、臺灣人與大陸人的「光復經驗」:「認同」的文化基礎與權力因素
五、結論
陸、論「臺灣意識」中「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關係
一、引言
二、「臺灣意識」中「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不可分割性
三、「臺灣意識」中「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緊張性
四、結論
◆臺灣文化
柒、戰後臺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個體性的覺醒及其問題
一、引言
二、戰後臺灣文化中「個體性」之覺醒及其歷史意義
三、臺灣文化中「個體性」覺醒之原因
四、「個體性覺醒」後臺灣文化的問題及其因應之道
五、結論
捌、戰後臺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存在形式、內涵與功能
一、前言
二、儒學在戰後臺灣的存在形式:正式與非正式教育途徑
三、戰後臺灣儒學的思想內涵
四、儒學在戰後臺灣所發揮的作用
五、結論
玖、戰後臺灣文化中儒學的保守思想傾向
一、背景與問題
二、《孔孟月刊》〈論壇〉論文的量化趨勢
三、《孔孟月刊》保守思想傾向的幾個面向
四、《孔孟月刊》保守思想的根源
五、結論
拾、歷史經驗與國家認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展望
一、引言
二、從歷史經驗的解釋到國家認同的建立
三、「經濟優先論」及其批判
四、以文化交流促進海峽兩岸人民歷史經驗之共享
五、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