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
|
|
Through a Screen, Darkly: One Hundred Years of Reflections on Taiwan Cinema |
|
|
|
|
|
|
|
|
ISBN |
9789574454433 |
定价 |
NT240 |
售价 |
RM37.50 |
优惠价 |
RM33.38 *
|
作者 |
陳儒修
|
出版社 |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
2013-04-25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24 页. 21. |
库存量 |
購買後立即進貨 抱歉!此书没有开放空运服务,只能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如需空运请洽客服。 库存有限或需要调货,订购时间可能延长。如无法订购则将通知进行退款。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2008年以來,台灣電影履創票房佳績,從一片混沌幽暗逐漸走向美好光景。《海角七號》帶來的重大啟示,不在於創造台灣電影票房新高,而在於成功召喚台灣電影觀眾,讓我們重回電影院,觀賞我們自己的電影。接續的《艋舺》、《賽德克.巴萊》,以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在都證明台灣電影已經成為人們娛樂消費的選項之一。
要解釋台灣電影為何、又如何重新獲得廣大觀眾的熱烈擁抱,仍得面對過去三十年來台灣電影的起伏轉折。本書的使命之一,就在於接合多元電影理論與影片,為曾經處在幽暗境界(與「鏡」界)的台灣電影,提出觀察筆記。
本書的另一項使命,在於重新結合電影、文學、地景,提出跨領域的觀點。文中選擇的四部文學改編電影代表作品,同時觸及台灣社會的性別、族群、階級與性傾向等議題,可以為新世紀台灣電影研究展現另一風貌。
本書特色
1. 以理論為切入點,細緻分析台灣電影,論述與影評兼具 2. 對台灣電影整體發展的觀察筆記,為近來少見的台灣電影專著 3. 以文學改編電影結合台灣地景與社會變遷,提出創新觀點
作者簡介
陳儒修
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理論學系,目前為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電影研究、文化研究、流行文化與傳播新科技。著有《電影之死:歷史、文化記憶與數位黑暗時代》(2004),編有Cinema Taiwan: Politics, Popularity, State of the Arts(2007,與Daryl Williams Davis合編),以及譯作《佛洛伊德看電影》(2004,鄭玉菁合譯)、《電影理論解讀》(2002,郭幼龍合譯)等。 |
|
|
|
|
|
|
|
|
|
|
|
|
|
|
目錄
序 穿越幽暗「鏡」界的台灣電影及其研究陳儒修
第一輯當代電影研究與在地觀點 從台灣電影觀看巴贊寫實主義理論 數位時代重讀班雅明──攝影與電影中的複製 從《三鳳震武林》探索台語武俠片的類型化 半世紀走過──台灣女性身體的意義及其再現 台灣影視產品中的日本性──文化交換理論初探
第二輯台灣電影之我思 台灣電影的演變 二十年後重看《悲情城市》──聲音、影像、時間、空間 見之、聽之、信之?《一一》的組合與對比 空間化的敘述與看得見∕看不見的特效──《雙瞳》的啟示 論《海角七號》的時空套層
第三輯台灣文學電影地景 台灣文學地景 場景一:《我這樣過了一生》──台灣經濟地景 場景二:《魯冰花》──春泥佈茶鄉 場景三:《金水嬸》──底層社會景觀 場景四:《孽子》──同志王國的夜與日 新台灣電影中的台北地景
文章來源 參考書目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