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啟蒙── 不是直接從西方啟蒙來的建築美學; 而是地理上面的炎熱溫度、是每年的颱風季節、 是在太平洋地殼運動下的安危……, 是以自己的判斷來追求自己想法的建築。
◆ 同步收錄2012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地理啟蒙」展覽內容,讓讀者先睹為快 ◆ 本期「夯建築」系列推介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參展建築師廖偉立、林友寒
亞洲的啟蒙,混雜著政治與帝國的視野,是他者的文化陰影;對於這樣的狀態下我們的建築應該如何看待?
踩在腳下的土地一定是自己的,地理是不是面對自己真實的機會?比如台灣的溼熱氣候、颱風、地震等地理狀態,是不能逃離的現狀,也是我們的真實。北回歸線通過的台灣,比起其他北回歸線國家,有更豐富的自然生態;在雜木林、近 4000公尺高山、地理、土壤、生物、氣候,加上殖民文化的多重編織之下,同時也擁有豐富的民間生命力。在民間生活中表面紊亂的系統,卻含有內在的自我調整機制,將擾動轉化成彈性能力的內在隨機性(Inner Randomness)。民間建築的混沌邊緣的自組織(Self-Organization)現象、多元的文化(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所展現的空間形式,有沒有在其交互間的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下的建築思考?在文化地理學的範疇,建築在不同狀態下有沒有自己的時間地理學(Time geography)?
在地理啟蒙的觀念下自我重置,除了地域性建築的觀點,有建築與都市的後現代文化狀態下的可能。有北回歸線的建築美學可能嗎?在此前提下的建築與都市對於自身地理的文化回應是甚麼?
本期《dA夯12》延續前一期的現代性議題,著眼於「啟蒙之後」的亞洲建築樣態論述,探討包含台南、象集團等案例如何從「地方」挖掘出在地的視野與構成,同時也收錄2012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以「地理啟蒙」為主題的完整展出內容。而在新單元「夯建築」系列,則推介以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參展建築師廖偉立、林友寒兩人的作品,廖偉立的水彩手稿與在地文化的挖掘、林友寒的歐洲執業經驗,以及兩人分別與台灣知名建築評論名家阮慶岳的對談中,都從建築師自身出發,呼應了本期軸心主題。
作者簡介
策刊人:劉克峰
目前為朝陽建築系學士後建築碩士組負責老師,專注於設計理論與設計教育,並對於不同類創作表現的嘗試。著作出版包涵《現代建築事典》(1992)、《純粹主義美學的現代性》(1995)、《圖∕底圖》(1996)、《飄浮》(1996)、《建築設計指導一》 (與王錦堂先生合著,1997)、《煉金術─設計的實驗室》(2002)、《機器羊及其他─倫敦建築2000》(2003)、《夯dA》03─「Objects」主編(2003)、《台灣的世界級》(2005)、《夯dA》09─「紙上建築-身體的在場&不在場」主編(2010)、《夯dA》10─「實構築」主編(2010)、2012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
本期撰述(依筆劃順序): 褚瑞基
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碩士、博士候選人,現任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長期投入建築評論書寫,著有《卡羅.史卡帕:空間中流動的詩性》、《建築歷程》、《讀建築.寫建築》等書。
黃衍明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建築系碩士,研究專長包含建築設計、設計理論、設計方法、類型學、設計評論、形象分析、民居研究等。現任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副教授兼任系主任及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郭一勤
台灣大學城鄉與建築研究所碩士、博士候選人。研究專長為空間設計與規劃、環境心理學研究。為郭一勤建築設計工作室主持人,現任崑山科技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謝宗哲
2000年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2002年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2007年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從2006年起設立Atelier SHARE,現在為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2010年Little People Architects創作聯盟發起人。
謝銘峰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設計學院建築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藝術文化與環境學院建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於三磊建築師事務所、日本象設計集團等擔任建築設計師,現為峰人陋巷建築工作室主持建築師,現任朝陽科技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