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前言 第一節、「帝國」的沒落與民族主義的誕生 第二節、本書的研究範圍與取向
第二章:中國傳統文化主義vs.民族主義 第一節、文化天下主義vs.民族主義 第二節、「天朝世界觀」vs.甲午年台灣的割讓 第三節、正統、道統vs.民族主義
第三章:民族主義的演進與民族國家的形成 第一節、民族主義的演進與本書的分析類型 第二節、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 第三節、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與當代台灣民族主義的文獻分析
第四章:二十世紀兩岸道統、正統vs.「民族國家」的論爭 第一節、孫中山的民族國家建構的歷程 第二節、蔣介石、毛澤東的「正統」之爭 第三節、蔣介石、蔣經國治理台灣的「正統」的作用與反作用 第四節、自由主義者建構兩岸國家轉型的空間
第五章:百年來台灣vs.中國「國家認同」的辨證發展 第一節、辯証法的意涵 第二節、四層兩岸民族主義統合的因素與力量 一、國民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意識教育 二、自由主義菁英推動下的兩岸民族統合願景 三、憲法一中框架下的民族主義 四、國際規約下「一個中國」的民族主義 第三節、五層台灣與「中國」民族主義分離的因素與力量 一、日本統治台灣的去「漢民族意識」政策 二、「228事變」影響下的分離意識 三、「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與效應 四、外交的挫敗引發「國家」認同的迷思 五、90年代高漲的中國民族主義及其對台灣的威脅 第四節、三層建構台灣民族主義的因素與力量 一、台灣文化主體性?台灣認同意識的發展 二、台灣政治主體性?台灣獨立意識的發展 三、兩岸現代化發展差距vs.國家認同異化效應
第六章:「新台灣人」論述中的民族認同 第一節、台灣人認同觀的歷史情結 第二節、原生論的兩岸民族認同觀及其異化 第三節、建構論的新台灣人認同觀的形成及其類型 一、類型一:追求現代化與維持現狀的台灣人 二、類型二:追求現代化且追求獨立的新台灣人 第四節、結構論的新台灣人認同觀 第五節、影響「新台灣人」民族認同光譜移動之因素 一、主流的新台灣人民族認同 二、影響新台灣人「民族認同」移動的幾點因素 三、中共化→文化中國化→「新中國人」
第七章:1990年代台灣國家認同變動的「複線歷史觀」 第一節、複線歷史的意涵 第二節、國際政治情勢制約台灣國家認同 一、蔣介石、蔣經國主政期間國際體系下的國家認同 二、李登輝主政期間國際體系下的國家認同 第三節、國內政治版圖變動下的台灣國家認同 一、蔣介石、蔣經國主政期間國內政治與國家認同 二、李登輝主政期間國內政治與國家認同 第四節、經貿體系變動下的國家認同 一、蔣介石、蔣經國主政期間經貿發展與國家認同 二、李登輝主政期間經貿發展與國家認同 第五節、思想文化體系變動下的國家認同-大小傳統的位移 一、蔣介石、蔣經國主政期間的國家意識 二、李登輝主政期間的國家意識 三、台灣文史的興起?國家認同意識的「豬羊變色」
第八章:1990年代台灣修憲的文化因素vs.國家認同 第一節、憲政生成的文化因素 第二節、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對台灣修憲的影響 一、現實主義對台灣修憲的影響 二、自由主義對台灣修憲的影響 第三節、對比美國制憲過程中自由主義的影響 第四節、正統思想對臺灣修憲的影響 一、正統符號與儀式在修憲中的衝擊 二、政治人格與「正統」思想在修憲中的「解重構」 三、「正統」政制面臨衝擊
第九章:公民社會、全球化與兩岸民族認同 第一節、本文「公民社會」的內涵 第二節、公民社會vs.兩岸政治 第三節、本文全球化的意涵 第四節、全球化vs.中國國家圖像的轉變 一、全球意識vs.中國中心論 二、文化的民族主義vs.馬、列、毛思想 三、自由的民族主義vs.「全能主義」的政權 第五節、全球化vs.兩岸民族認同的未來 一、「經貿、金融景觀」vs.兩岸民族認同的未來 二、「族群景觀」vs.兩岸民族認同的未來 三、「媒體與意識景觀」vs.兩岸民族認同的未來
第十章:結語 第一節、文化、思想制約兩岸「民族國家」的轉型與認同 第二節、政經體制、情勢制約台灣「國家認同」的發展
圖表目錄: 表7-1:1991-2000年台灣各政黨得票率 圖7-1:1992-2000台灣民眾政黨偏好(政黨認同)趨勢分佈 圖7-2:台灣重要政黨統獨立場政治光譜 表7-2:1991-2001台灣赴大陸投資概況 表7-3:1991-2001年台海岸經香港轉口貿易金額統計 表8-1:1760-1805 美國政治作品中引用西方思想家的前36位 表8-2:1760-1805年美國政治作品中引用西方思想家前12名的變動 表8-3:第四次修憲 國、民兩黨十四項協商共識入憲概況 圖10-1:1994-2001年台灣民眾統獨立場之變化 表10-1:我國歷次修憲中「國家結構與定位的變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