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570816907 |
定价 |
NT480 |
售价 |
RM75.00 |
优惠价 |
RM66.75 *
|
作者 |
梁其姿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
1997-06-15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80 页. 16.2.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6.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十六世紀末期,中國出現了一種新的慈善組織,這些組織不屬宗教團體、也不屬個別家族,而是由地方紳衿商人等集資管理以救濟地方老百姓的長期性組織。這類慈善組織一直發展到清代及民國時期。本書集中討論這些組織從明末至清中後期以前(1600~1850年代)的歷史。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收容棄嬰的育嬰堂、濟貧的普濟堂、收容年輕寡婦的清節堂、施棺的善堂、收拾棄紙的惜字會、綜合性的善堂等。這些善會善堂的數量龐大,在清末以前全國共有不下數千個之多。 從這些善堂創辦的經過、管理組織、行善的原則等可看出它們複雜的社會角色,特別是它們強烈的教化意圖。這個教化意圖從明至清中後期有明顯的變化。十八、十九世紀交接之際,善堂開始趨向宣揚結合著通俗信仰的儒家價值,它們的管理人、甚至受惠人也漸以下層儒生為主。善堂所影響的地理範圍也隨著縮小。這個變化,作者稱之為「儒生化」。 作者利用了兩千六百多種地方志及其他官書、文集等史料,將明清時期慈善組織的歷史重建起來。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