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繁體字版序
一、清季民族主義與黃帝崇拜之發明
(一) 孔教天下主義的終場曲
(二) 戊戌年代的種族思想
(三) 大亞洲主義與黃禍
(四) 民族國家觀念的形成
(五) 民族始祖的發明:黃帝
(六) 結語
二、兩個革命的對話:1789 & 1911
(一) 前言
(二) 「蓋大地萬千年之政變,未布宏巨若茲者」
(三) 維新派與革命派爭奪的「法國大革命」
(四) 法國大革命與國民性
(五) 中華民國與法蘭西共和國
(六) 法國劇本,中國演員
(七) 以法為師的中國啟蒙運動
(八) 「群眾心理」與「暴民政治」
(九) 法國革命成為中國「反革命」的靈感
(十) 尾聲
三、南與北
(一) 漢滿矛盾變成南北對立
(二) 民國時代的南北戰爭
(三) 「南北論」學術傳統的形成
(四) 外國人的「南北中國」說
(五) 南北地形與人種的關係
(六) 優生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結合
(七) 北溫帶說
(八) 亨廷頓與潘光旦
(九) 逆境、人種退化與「選民」
(十) 人地學史觀的流行
(十一) 張君俊之人種改良綱領
(十二) 林語堂似是而非的南北對立論
(十三) 區域類型學的風行一時
(十四) 黃與藍:大陸中國與海洋中國
(十五) 尾聲
四、歷史學家的經?:編織中國現代思想史的一些問題
(一) 文化解體與意識形態
(二) 啟蒙與革命
(三) 啟蒙與民粹主義
(四) 結論
五、「世紀末」的魯迅
(一) 何謂「世紀末」?
(二) 更廣義的「世紀末」
(三) 魯迅創作生涯之始開宗明義的宣言
(四) 魯迅的「無政府個人主義」問題
(五) 把「民族偶像」與「在外面的人」混為一談
(六) 過於早熟的「大眾人」批判
(七) 天才、瘋子、庸眾
(八) 世紀末病:梅毒
(九) 文明沒落論
(十) 人種退化的夢魘
(十一) 本能衰退說
(十二) 家族敗亡史
(十三) 非理性主義思潮的鼎盛期
六、是否該被「吃」掉?——魯迅承擔政治的難局
(一) 「吃人」意象的階級性問題
(二) 魯迅的「群眾」觀
(三) 皮膚敏感症和幽閉恐懼症
(四) 力拒庸愚的「復仇」母題
(五) 魯迅與卡夫卡
(六) 無邊的黑暗和思想的絕路
(七) 魯迅加入左翼文藝運動前後
(八) 在左翼陣營裡
(九) 結束語
七、當代中國文化:結構與情感構造
(一) 「一人」與「二人」的文法
(二) 在符號學層次上社會對個人的極權
(三) 中國人情感構造的形態學
(四) 號稱高情感環境裡的收斂型情感構造
(五) 中國人情感構造的失控和「躁狂」成分
(六) 從犧牲學(Victimology)的角度研究中國文化
八、飛蛾的沉默:美國大眾文化裡的「第三性」與東方人
(一) 《沉默的羔羊》之解碼
(二) 和男性爭奪「陽具」的女權
(三) 從籠裡到籠外
(四) 精神病殺手的家譜學
(五) 此「第三性」不同於彼「第三性」
(六) 「後殖民地主義」的迷惘
九、缺乏「性」與「暴力」:非美國式人格
(一) 美國人性別的兩極化
(二) 「當代文化研究」如何看中國人性格
(三) 佛洛伊德化的中國國民性
(四) 中國式人格無法正常處理攻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