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讓神秘文本與生活美學浮現出來 二、儒道哲學與佛教形上學的雙雙關懷 三、古文今譯與轉言為文以顯創意的語用符號學紀元 四、非邏輯的後設認知與漢語聲調的重新定位 五、從中國傳統文學到臺灣文學的斷裂修補發微 六、情志思維與文學進路的規模
第二章 另具隻眼:中國傳統文哲中神祕文本的建構與詮釋 一、所謂的另具隻眼 二、從文本到神秘文本的發掘旅程 三、中國傳統文哲中神秘文本的建構 四、中國傳統文哲中神祕文本建構後的詮釋 五、相關的建構與詮釋的當代意義
第三章 「野合」:中國上古社會的一種生活美學 一、從孔子「野合而生」談起 二、「野合」不是你想像的那個樣子 三、實況是集體在野外交媾 四、一切都為了祈雨 五、祈雨背後的文化意涵 六、相關的欲求所體現的生活美學 七、當今的性愛派對又如何呢 第四章 「自」字與字「自」:中國傳統的一種生活美學與文化意識形式 一、文字類化學 二、「自」字與字「自」的相互衍繹 三、一種獨特的生活美學 四、相關美感背後的文化意識形式 五、重新建構中國美學的新的切入點 第五章 重新焦點化:跨文化溝通中的哲學諍論 一、「哲學諍論」的緣起 二、跨文化溝通的必要的哲學諍論 三、相關哲學諍論的幾個自擬的例示 四、回歸中國傳統哲學的可能性 五、再闢哲學諍論空間的方向
第六章 新體證模式:佛教形上語言隱含的難題及其化解途徑 一、一個存有學式的論述模式 二、形上語言在佛教經義上體現的情況 三、佛教形上語言的詭論性及其緣由 四、相關難題的化解途徑 五、新體證模式可期的正當性 第七章 「古文∕今譯」一個不可能的媒合:以陳鼓應的《莊子今註今譯》為例 一、從「∕」談起 二、古文今譯在「∕」的區隔?存活 三、相關方法論的反省 四、「古文∕今譯」不可能媒合後 五、基進創新取向的遠景
第八章 開啟轉傳統為現代的語用符號學道路:以龔鵬程先生《文化符號學》為開展核心 一、所謂的語用符號學 二、建構語用符號學的意義與價值 三、從中國傳統汲取資源的嘗試 四、轉「言」為「文」的語用符號學構想 五、一個可以期許的志業
第九章 你我非你也非我:《公孫龍子》中的後設認知抉微 一、從辯者到名家 二、名家興起的背景及其流衍 三、公孫龍不諱言自居一家 四、所著《公孫龍子》中的後設認知 五、後設認知遇挫的歷史意義與現代意義 第十章 言文的辯證回歸:漢語聲調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功能 一、自從有了聲調以後 二、聲調在交際中的社會功能 三、相關社會功能背後的文化因緣 四、有聲調╱無聲調的社會╱文化功能的比較 五、由「言」向「文」的回歸
第十一章 臺灣文學如果要有希望:以葉笛的文學論述為一個參考點 一、走出臺灣文學的想像共同體 二、在文學批評的道路上跟葉笛相遇 三、葉笛的臺灣文學批評觀 四、相關批評觀所給臺灣文學開展新局面的啟迪 五、再造另一個臺灣文學的想像共同體
第十二章 從臺灣文本到文本臺灣:一個華語敘述的新向度 一、敘述與華語敘述 二、全球化中華語敘述的處境 三、「臺灣文本」式華語敘述熱潮的涉外無望 四、向「文本臺灣」式華語敘述過渡的需求 五、沒有止境的止境
第十三章 詩性思維VS.情志思維:一個根源性的中西詩觀的比較 一、一個半新不舊的論述模式 二、兩種「詩」的思維再度爭鋒 三、詩性思維與西方文學傳統 四、情志思維下的中國文學的流變 五、各自尋求出路的展望
第十四章 數位文學的明天:一個文學未來學的焦慮點 一、文學復活了嗎 二、後現代之後與數位文學 三、數位文學興起所帶動文學場域的變遷 四、文學場域的變遷中的新危機 五、電腦科技還會是文學未來學所寄望的麼
第十五章 結論 一、漢文化的文化性的最新檢視成果 二、我們還可以怎樣開啟未來「與世競馳」的途徑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