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週遭常發生一些被認為與電影、電視暴力有關的重大社會事件, 然而,對於這些事件,究竟,媒體真有責任?還是如相關業者所言,媒體只是代罪羔羊?這似乎是學者、媒體業者以及大眾等,多方各有說詞、又都言之有理的情況,因而,有關此議題的爭論不斷。 其實,不僅爭議不斷,電視暴力還是個存在已久且持續惡化的問題。從電視於1939年問世以來,電視暴力問題就已存在,然而,至今它不僅依然存在,甚至仍然無解;而更值得重視的是,電視暴力是深深影響著個人甚至整個社會的嚴重問題,而且,問題的嚴重程度還在日益惡化中。 因此,作者期盼透過本書對電視暴力相關研究的深入探討,有助於瞭解此議題,並進而思索解決之道。本書共分為九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討論電視暴力研究的發展歷程,包括:電視暴力研究的源起和歷史、電視暴力研究取向以及電視暴力研究面向之更迭等;第三章則詳述電視暴力的相關理論,並比較、分析這些理論在某些觀點和闡釋上的異同。 第四章和第五章探討電視暴力研究的主軸──電視暴力與攻擊行為的關連。第四章呈現支持兩者之關連的文獻以及採用不同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而第五章則說明,電視暴力引發閱聽人產生攻擊行為的機制和過程,並闡述影響電視暴力與攻擊行為之關連的外在情境因素和內在個人特質等,進而討論電視暴力與攻擊行為之關連的爭議。 第六章探討除了攻擊行為效果外,電視暴力的其它負面效果,主要為:對暴力產生減敏感度、產生成為暴力受害人的恐懼以及對暴力的胃口加大,並且,說明暴力內容得以產生上述的負面效果的一些心理機制,如:模仿、解禁、減敏感以及情緒激發等。 第七章主要闡述媒體暴力的陳述特質,並且說明,其如何影響接觸媒體暴力的三種主要負面效果──學習暴力行為、對暴力產生恐懼感以及對暴力產生減敏感度。 第八章指出,現今傳播環境中所呈現的嚴重的媒體暴力問題,如暴力內容過度氾濫而且品質惡化,以及媒體暴力經常和娛樂連結在一起等。因此,第九章強調媒體教育的重要性,期盼透過媒體教育,培育高媒介素養的閱聽人,作為解決當前媒體暴力問題之道。
作者簡介
潘玲娟,1963年生,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新聞暨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曾任輔仁大學大傳系講師、世界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講師、《美東時報》(美國紐約) 記者、《中國之春》(美國紐約) 英文編輯、聯合報系《英文中國經濟通訊社》記者。現任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系講師。 發表〈媒體暴力陳述特質之評析〉、〈媒介素養與媒體教育〉、〈電視暴力對觀看者產生攻擊行為的影響之研究──以文獻分析為主〉、〈媒體暴力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和省思──從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談起〉、〈互動電視的未來與挑戰〉、〈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portrayal of television violence in the U. S. programs and its impact on viewers. 〉、〈The Problems in Mental Health Service Provided to Chinese in New York〉,和《軍事傳播:理論與實務》專書之第6章〈軍事新聞文字傳播〉和第7章〈軍事新聞電子傳播〉(五南,2005年) 等論文及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