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以5年的光景,多次到訪120個具有人文地理與多元文化的、藝術、自然、景觀、文化、歷史意涵的景點,由7,000多張精選出150幀的珍貴數位記錄照片,並在100多幅的數位環場紀錄、20多處的伯公文化的3D塑模成像、2,000多公里的路程…的經驗,將作者數位的基底、管理的模板,和文化的灌漿工程,以這苗栗─美學山城.觀光之都為例:
凝視客家多元文化的元素、
進行苗栗人文地理的探索、
詮釋客家文化形象的感知、
實踐苗栗文化觀光的前瞻。
本書在凝視於:文化藝術元素、自然景觀元素、觀光旅遊元素後,知曉苗栗客庄多元文化的來源後,為讀者們論述苗栗自然環境對於客家和其他族群的人文地理發展,導析地形地貌、水文氣候、河川山脈、自然生態…..等,以人文地理的文化觀光凝視角度與視野,詮釋出苗栗秀麗或壯觀的山脈、蜿蜒和清澈的水文、鬼斧神工的地形地貌、變化萬千的氣象、綿延無垠的海岸、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態…..等充沛的苗栗自然資源,呈現造就出苗栗人文地理與客庄多元文化的「溫床」。並探索苗栗縣轄下18個鄉鎮市的鄉鎮志和縣市志,以及觀察實際的相關內涵,以客家庄頭、閩南聚落和原民部落的移墾絡印,進而相互與其他族群文化的歷史相互編織,形成獨特的苗栗多元文化觀光的「搖籃」。
此外,本書再帶著讀者進行論述苗栗客家人聚落形成,與分布方面的支配性影響。查考苗栗縣轄下18個鄉鎮市的鄉鎮志和縣市志的相關內容,並實地進行田野調查,以苗栗客家族群的歷史為主軸,以客家文化作為一種常民生活的態度、品味和知性的文化觀光發展的條件,描繪出苗栗多元文化與社會脈絡的「場域」。最後實際苗栗多元文化觀光的動機目的,以「文化距離」(cultural distance)作為量度,觀測給予遊人的文化距離是否愈大,遊客所產生的「抗力」(the resistance)也愈大,不然則當文化距離愈大,正是是吸引了具有「反向中心個性」(allo-centric personality)的觀光遊人,在其身上產生了「學習易近性」(learning accessibility),更讓本研究書篇為讀者描述與規劃出苗栗人文地理下的多元文化觀光的「活動」。 本書特色
以文化藝術元素、自然景觀元素、觀光旅遊元素凝視者的身分,道盡苗栗人文地理的自然資源的溫床、多元文化的搖籃、社會脈絡的場域,與觀光品質的活動,發現苗栗客家文化觀光前瞻活動的挑戰、契機,與成功要件。
作者序 第一章 緒論:知其源、導其行、務其實、究其理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構思邏輯 一、凝視多元文化觀光的「文化形象」元素─文化形象詮釋 二、感知多元文化觀光的「文化地理」瑰寶─文化地理探索 三、探索多元文化觀光的「社會文化」事實─社會文化觀察 四、搭起鷹架支持凝視、感知與探索多元文化的建構學習 第三節 撰述脈絡與呈現架構 一、知源、導行、務實、究理的撰述脈絡 二、文化藝術、自然景觀、旅遊休閒的呈現架構 第四節 「究其理」─凝視苗栗客家多元文化觀光的究理 一、多元文化觀光「知其源」的究理 二、多元文化觀光「導其行」的究理 三、多元文化觀光「務其實」的究理 第二章 「知其源」─知曉苗栗客庄多元文化觀光凝視下文化的來源 第一節 文化藝術元素的凝視者─老街巡禮 第二節 文化藝術元素的凝視者─文資寶館 第三節 文化藝術元素的凝視者─陶色窯藝 第四節 文化藝術元素的凝視者─鐵道風情 第五節 文化藝術元素的凝視者─靈山古剎 第六節 文化藝術元素的凝視者─木雕濃情 第三章 「導其行」─引導苗栗客庄多元文化觀光網羅下循行的行徑 第一節 自然景觀元素的凝視者─絕色山水 第二節 自然景觀元素的凝視者─海天一色 第三節 自然景觀元素的凝視者─踏青步道 第四節 自然景觀元素的凝視者─尋幽古道 第四章 「務其實」─務本苗栗客庄多元文化觀光造就下實際的景觀 第一節 觀光旅遊元素的凝視者─悠遊度假 第二節 觀光旅遊元素的凝視者─親水湯泉 第三節 觀光旅遊元素的凝視者─採果農情 第四節 觀光旅遊元素的凝視者─鐵馬騎兵 第五章 隨著「凝視」與「探索」元素之後 第一節 服務於多元文化觀光與休閒的場域 一、七大創新服習場域【溫泉採果文化觀光之旅】 二、七大創新服習場域【陶色窯藝文化觀光之旅】 三、七大創新服習場域【湖光山色步道文化觀光之旅】 四、七大創新服習場域【名山古剎文化觀光之旅】 五、七大創新服習場域【大三通木雕、休閒農村文產之旅】 六、七大創新服習場域【南濱海遊憩文產之旅】 七、七大創新服習場域【北濱海遊憩文產之旅】 第二節 前瞻於美學山城多元文化觀光之都 一、客家文化觀光的前瞻活動挑戰與契機 二、客家文化觀光發展的前瞻活動應受重視的原因 三、客家文化發展前瞻研究所面臨的挑戰 四、客家文化發展成功的前瞻要件 五、客家文化發展的前瞻活動的需求 參考文獻 附錄: 依照苗栗縣18鄉鎮市行政區域分類的照片檢索表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晁瑞明
1966年出生於台中市東區,美國佛羅里達州諾瓦東南大學(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Florida, U.S.A.)管理資訊系統博士,曾任大葉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系主任,現任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資訊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早期投入於遠距教育(Distance Education)的資訊系統教學的整合性研究。1998年博士論文:「The Critical Distance-Learning Metrics for Student Needs and Satisfaction」為台灣與美國首度經由國府教育部國際文教處共同整合的研究環境,以遠距教育學習的環境建置結合教學教材教法,並融入教學理論的策略規劃,於1998年6月29日在紐約聯合國(United Nation, UN)第二會議廳應邀參加聯合國遠距資訊系統教育研討會發表研究。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