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 看過許多次數的雲 喝過許多種類的酒 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是個奇蹟般的存在,就像他那些不朽的作品。在他彷彿田園牧歌的背景中,他筆下的人物充滿原始的激情,卻也飽含包容、互信的暖意和純真的理想。因此也是個迷人的存在。我們在他與夫人張兆和女士的家書中,也將看到他極為私密,但同樣動人的一面。
那是我們本應無權參與的部分,卻因種種不可思議因緣而得以完整保存,且成為書藉的形態呈現世人面前。家書從他們初認識的一場戀愛風暴開始,輯收到「文革」前夕為止,橫亙三十餘年、飽經滄桑與離亂,甚至包括不為外人所知的,沈從文在四九年的精神崩潰和自殺前後所有文字。珍貴而豐美,其質與量,本身即是另一次文學的豐收。
作者簡介
沈從文
1902年出生於湘西鳳凰,祖母為苗族,父、祖兩輩均投身軍旅,祖父曾官至貴州提督;但沈家在從文年幼時即已敗落。他未滿15歲亦廁身行伍,浪跡湘鄂川黔邊境地區,目睹血腥暴力的現實,又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而得到生活和人性的啟蒙。23年秋前往北京。
在北大旁聽,結識了徐志摩、郁達夫等文化俊英,開始發表充滿自敘傳色彩的作品。28年南下上海,與丁玲創辦文學期刊,又先後在上海中國公學、青島大學任教,創作漸趨成熟。33年重返北京,並任天津「大公報」副刊主編。
直到抗戰之前,他以發表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小說,同時也發展出他不偏不黨、獨立思考的邊緣性格。抗戰期間在西南聯大任教,內外交逼的孤獨感,使他展開對人生的抽象思辯,小說創作銳減。戰後回北大任教,同時主編報紙副刊,並將隨之而起的內戰視為「民族自殺的悲劇」而反對之。49年大陸政權更迭前後,他面臨無情的政治批判,導致精神崩潰,試圖結束自己生命未果。
50年代以降,沈氏雖不忘情文學,但形格勢禁,乃將熱情投注於文物研究,並獲得輝煌成果,但他的文學業績則長期沒有得到公允的評價。80年他曾短期訪美,88年與世長辭;92年歸葬鳳凰故里。一生著作甚豐,代表作有《邊城》(台灣商務出版)、《阿麗思中國遊記》、《月下小景》、《從文自傳》、《湘西散記》、《長河》、《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
張兆和
1910年出生於安徽合肥,於十姐弟中排行第三,童年在蘇州度過,並就讀父親所創辦的樂益女中;32年畢業於上海中國公學文史系。翌年與沈從文結婚,長子龍朱、次子虎雛陸續出生,婚後有六年未外出工作。
抗戰期間在昆明教授中學英語。54年起擔任《人民文學》雜誌編輯;69年下放湖北五七幹校,72年退休返回北京。
80年代初期,為重新輯印沈從文著作而做了大量篩選、審訂、校勘工作。現擔任《沈從文全集》主編,同時協助89高齡的二姐張允和維持一份小小的家庭刊物《水》。筆名叔文、叔兆,曾出版由巴金編選的作品集《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