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用50篇文章記錄了許倬雲先生與40位學者的交往,涉及中國文化、歷史學傳承、知識份子的定位與中美關係等眾多議題,堪稱一場思想家之間的深度對話。
上篇《江河萬古》,著意於先生學術著作之評述;中篇《雪泥鴻爪》,側重於先生的學行記錄,撰寫者有同輩學人、學生、世交晚輩、近年親近的青年學者等,雖然回憶、論述都聚焦在許倬雲先生個人身上,但其實是近現代中國知識人群體的具體而微的映射;下篇《水流雲起》,收錄有關先生的訪談、口述及媒體側記。
附錄則意在從先生自身的視角,“交代”其學術淵源;另附《許倬雲先生平生事略》《許倬雲先生作品存目》《許倬雲先生未刊稿存目》及《相關評論存目》,亦可由此一窺前輩學人風采,及先生平生行履之所及。書末許先生自己的回憶,也勾勒了漢學發展的一條清晰脈絡。
名人推薦
相交相知六十年的史學大家許倬雲大兄,一生離開不了先天殘障造成的種種病痛。自青年到老年,他從無停止著述。可以說,他的書寫就是他的存在,就是顯示他生命意義的最真實的存在狀態。——金耀基(社會學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僑居西方大半輩子的許公,心底裏嚮往的仍然是司馬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那種境界,並以此為最高理想。——陳方正(學者,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令我震撼不已的是他在經世學問上,一直都勇猛精進,筆耕不絕,從不言倦,為的就是希望對世道人心有點幫助。——蘇基朗(歷史學家,香港科技大學終身榮休教授,澳門大學前副校長)
非博覽碩學之士,不能下大斷語。在許先生這種大歷史著作中感受最深的,就是那種“截斷眾流”的大判斷。——葛兆光(歷史學家,復旦大學特聘資深教授)
許先生是典型的“感時憂國”的知識分子,骨子裏有很執著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他關心當下,但總能延伸到一個更大的問題:對廣義的人類文明持續的關懷。——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
許先生是有大智慧的學者,他本人就是一本讓人讀不夠、讀不完的書。——張維迎(經濟學家,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