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2019年香港掀起反修例、爭自主的驚滔駭浪,因不願在白色恐怖下噤聲過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的張燦輝教授選擇流亡英國。 近兩年(2023-2024)來台在清華大學客座,再一次面對學生談論哲學與人生,並受邀到多個學術單位演講、座談。藉這些場合,張教授重整他近年關注的議題──作為數十年哲學人的自我身分定位、哲學教育、家與流亡意義、雨傘運動以及烏托邦和希望概念等等。這本書即是集結這段期間所思所想,也得以窺見一生以哲學為職志者,如何將傳承自西方的思想材料轉化為對「此在」的生命及生活場域的回應。 推薦人 張楚勇,香港城市大學高級特任講師退休 郭恩慈,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退休 李瑞全,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前所長、兼任教授 張雅雯,鋼琴家、東吳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序 張楚勇/哲人與流亡:序《滄海橫流要此身》 郭恩慈/香港:空間/靈魂 李瑞全/流亡之苦與靈根自植之道 前言 [我的哲學之路] 1. 哲學作為生命之反省:從生死愛欲到幸福烏托邦 2. 年老了,還能做什麼?年老哲學導論 [回應時代的哲學] 3. 三代流亡哲學學者與香港:唐君毅、勞思光、張燦輝 4. 哲學為何?我們在大學講授了什麼哲學? 5. 白色恐怖下的香港知識分子 [流亡與希望] 6. 我們還有家嗎?家與流亡的哲學反思 7. 烏托邦夢,夢醒了沒有? 8. 夏愨村的悲劇 9. 論希望:「烏托邦及其不滿」的最後一課 後記 莊雅雯/是時候交報告了! 鄭栢芳/或為渡江楫:《滄海橫流要此身》跋
作者簡介 張燦輝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及研究院畢業,德國佛萊堡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退休,曾任中大哲學系系主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主要研究現象學、西方哲學、愛情哲學、死亡哲學。任教中大哲學系時規畫兩門通識課程:「與人文對話」和「與自然對話」,引導年輕學子思考生命,在校園引起熱烈迴響。在台灣出版有《山城滄桑》、《我城存歿》、《攝相現象學》、《生死愛欲I & II》、《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等書。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