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醫生眼中的精神科:
病人不如醫生瘋,但醫保系統更更瘋?
不講脫口秀,活不到退休後?
不管打怵還是打動,都要做個熱血笨蛋,把致郁化為治愈!
◎內容簡介
借著二十多樁遭遇,作者從內行視角呈現了精神醫學行業,更隱隱勾勒出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
重癥精神病患者的苦楚,外人往往難以理解:溫和的園丁因精神病史而遭社會排斥,終日請腦內的聲音和自己作伴;妄想的兒子不知自己發病時要殺了媽媽;男子先跳橋後趴軌四肢盡斷卻依然活 著;對分裂 癥管用的藥讓猛男胸部淌奶……另一方面,精神醫學研究並不成熟,對患者的幫助依然有限甚至有時適得其反;精神科在醫院各科室中又是資源少風險高,科內醫生往往有更高的精神問題風險乃至患病率,連某位主任也不得不因重度焦慮而休長假——留下在崗者繼續7*24運轉。此時,遑論救人,精神科醫生又如何自救?
作者自己,則是家族有酗酒、暴力、失智、精神病等多種精神、神經障礙史,於他常是陰暗的記憶,也阻撓著他建立、維護親密關系。抱著幫助家人和自己的心願選擇了精神科的他,只是越發無助地發現眾生皆苦,萬事皆難。
盡管如此,作者依然選擇在這個行業中堅持和奮進,憑著信念、人性和苦中作樂講地獄笑話的喜劇精神,“救一只海星是一只”。
◎ 作品看點
★ “我在精神科從醫十多年,你有什麽想問?”
真是執業醫生,哦不會讀心術。講的都是真事,不搞獵奇,只有唏噓。
我的世界,一邊是“耶穌”、狼人、活死人、疫苗先知等患者(但他們通常並沒有醉鬼危險);另一邊是統計上更易自殺和罹患精神障礙的同行,證據薄弱的理論和帶有權宜色彩的療法,資源越配越少、加班和檢查卻越來越多的體制,更有著爹家暴、媽酗酒、奶奶失智、叔叔精神病的我自己……可我還是堅持了這麽多年,還要繼續堅持……
★ 是荒誕處境凝結為段子,還是精神疾病是喜劇的本質?
入職第一天學格鬥,年終科室聚餐時歡談如何自殺;上峰檢查,最在意是陳列消防說明……沒有吐槽和自我吐槽,何以在此間安身?
精神困擾和喜劇似乎有很深的聯系。喜劇人六獸說:“我們都是帶病上崗。”作者的咨詢師說:”我來訪里的幾個喜劇演員是我最抑郁的病人。可能只比精神科醫生低一點兒。“巧了,作者既是精神科醫生,又是脫口秀演員……
★ 醫保體系竟成作家搖籃?
NHS的醫生寫出了《打開一顆心》《腦子不會好好睡》《救命啊》(及本書)等眾多佳作;而它引起中國人的關注,竟是因為“NHS面臨有史以來最大危機”“NHS越來越崩潰”?真的是文章憎命達?讀罷本書,你會對這塊他山危石更多一分遐思。
◎ 圖書推薦
鮮明、有趣、人性化地講述了在英國公立系統做精神科醫生的經歷…有著深刻而堅決的誠實。——《柳葉刀》
幽默又有人情味。有趣的同時,沒有拿病人當梗。還暖心地提醒,支撐英國公立醫療系統的,依然是許多拼命理解和照護他人的人。——《星期日郵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