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張關鍵地圖,帶您輕鬆瞭解──
為什麼中東會變成騷動火藥庫?
為何春天之後,竟迎來地緣寒冬?
★
▌一本全解中東地緣政治 ▌
阿拉伯之春15周年,重磅巨作!
富饒的黑金之地,10場關鍵衝突,化身無間戰場。
★
遍地烽火,梟雄四起,權力真空。
每天都有新戰爭,每年都有強人垮台,到處都是武裝部隊!
戰火永不止息,
是導因於宗教古老仇恨?石油資源爭奪?
或是美國撤離後的野蠻人性競逐?
什麼樣的新遊戲規則,正被盤整出來?
中東,三大洋的交匯地帶,英國人賦予的殖民地稱謂。曾經以為激情革命會帶來春天,沒想到卻迎來失序地緣寒冬。烽火蔓延整個西亞和北非,專制強人垮台,難民逃往歐洲,伊斯蘭國趁亂崛起!
能源、權力、陰謀,在這裡交織;入侵,內政、叛變、外部勢力,讓這裡洶湧摩擦。每一場戰役都隱藏著巨大力量的博弈,以及人類命運的轉折。
有「西方中東通」稱號的權威學者克里斯多夫.菲力普斯,穿越10場關鍵衝突,以13張簡潔地圖,直搗地緣矛盾核心,細緻檢視每一條火藥的引信,精確解讀新中東紛亂的走勢。他明指,「新中東」代表的並非「美好未來」,但是理解新中東,可以拆解掉人類的每一個疑惑糾結!
★★★__從阿拉伯之春到加薩戰爭,精湛詮釋中東衝突!
❶台灣人「不能不了解」的所在
中東約有5億人口,石油產量占全球五成,火藥點燃,將波及全球經濟走勢與通膨指數,人們需要更徹底探究中東世界的真相。
❷新開端vs「美國真空」
2019年,由網路串聯起來的「阿拉伯之春」,曾被視為是中東的新開端與新希望,結果卻相反,引發一連串內戰和政變。長期主導中東情勢的美國選擇逐步後撤,留下一個權力真空,俄羅斯率先入侵敘利亞,以色列開始干預和主導走勢,伊朗加入攪局。全球和地區大國為了自身利益,不惜點燃火藥庫,爭奪地緣政治影響力。
★★★__10場衝突,直指10個騷動火藥庫
◆敘利亞:破碎的馬賽克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首度以要角身份重返中東,成為敘利亞最關鍵的外部參與者。普丁藉此強化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力……
◆利比亞:地中海的無政府狀態
後革命時期的利比亞爆發兩次內戰,無政府狀態為伊斯蘭國提供了擴張的機會。許多利比亞聖戰士曾前往敘利亞參與內戰,他們得到經驗後,回國在本土發起聖戰……
◆葉門:「世上最嚴重的人道危機」
沙烏地阿拉伯「暗黑王儲」MBS介入解決葉門問題,卻深陷「沙烏地阿拉伯的越戰」泥淖。沙國海軍封鎖葉門港口,導致更大的人道危機……
◆巴勒斯坦:消失之地
哈瑪斯武裝份子對以色列發起大規模攻擊,以色列啟動報復,短短一個月內,超過一萬名巴勒斯坦人遇難,數量遠超過以往三次加薩戰爭的總和……
◆伊拉克:破碎的共和國
很少有國家像伊拉克經歷這麼多的磨難。隨著伊斯蘭國撤出,許多在聖戰過程中遭到掩蓋的問題,重新浮出水面。其一,就是伊拉克庫德族人的命運……
◆埃及:衰落的巨人
跟許多中東國家不同,埃及是個歷史悠久的單一民族國家,十九世紀末,埃及的發展程度甚至超過日本,但如今卻落後於多數中東及北非國家,疲弱且仰賴盟友的經濟援助……
◆黎巴嫩:崩潰中的國家
首都貝魯特曾被譽為「中東的巴黎」,一聲轟天巨響,爆炸在空中產生龐大的紅橙色蕈狀雲,引發巨大震波,這是史上規模最龐大的非核爆炸……
◆庫德斯坦:山中的奮鬥
世上最大的無國家民族,中東地區估計至少有3千萬庫德族人。他們所佔據的土地倘若合併成一個獨立的庫德斯坦,將成為中東第五大國……
◆波斯灣地區:財富與不安
2022年卡達世界盃足球賽盛況空前。為了迎接大量足球迷進入這個波斯灣小國,總共興建了7座新的足球場,但賽事差點未能如期舉行……
◆非洲之角:新的舞台
世界上最美麗,也是最暴力的地區。見證了國家崩潰、饑荒、種族清洗、大規模移民、海盜劫掠,以及部分近代史上最漫長、最致命的戰爭。倘若海灘遭到敵對勢力掌控,掠奪者將大舉襲擊過往船隻……
★★★__各界好評不斷、國際權威盛讚!
《金融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英格斯堡思想》,逢引爆,必引述!
【重要事件】
1.阿拉伯之春15周年,了解新中東的起點。
2.詳解美國總統再次上台後所面臨的中東處境。
3.新大馬士革之春,以色列炸光敘利亞海陸空三軍。
名家力薦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張孟仁│輔仁大學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李世暉│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陳尚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國際長
巫仰叡│「巫師地理」粉專社群版主
吳奇諺│「敘事圈」粉專社群版主
黎 胖│「黎胖」臉書粉專版主
權威學者與重量級媒體推薦
◎「從阿拉伯之春到加薩戰爭,精湛詮釋中東十多年來的所有衝突。」──馬克.林奇,《新阿拉伯戰爭:起義與無政府狀態中的中東》作者
◎「寫作風格簡潔,批判強悍,涵蓋了廣泛的面向。」──詹姆斯.巴爾,《金融時報》
◎「清晰、理據充分且易於理解,探討再次陷入危機的地區。」──賈斯汀.馬羅齊,《星期日泰晤士報》
◎「結構周密,運筆精細,理解中東衝突和政治最佳入門。」──阿夫森.奧斯托瓦,《英格斯堡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