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這句話可說總結了所有文學產生的原因。 廚川白村從文學的創作、鑒賞、文藝的根本問題考察、起源層層評析,闡述文學乃是生命受了壓抑驅使作家創造出文藝作品。但這些作品是作家在何種心境下創造出來的呢?作品底下的角色是否多少投射了作家當時的心境?廚川白村曾經提出一個問題:作家之所描寫,必得是自己經驗過的嗎?他自答道,不必,因為他能夠體察。 本書是魯迅在北大、北師大、女師大授課的講義,1925年出版後一版再版,是文藝青年的入門讀物。在當時正是「五四」之後,文字表現即是民初的白話文。有一說:《苦悶的象徵》譯文所表現的熱情即魯迅在傳播自己的美學思想,也因此這本譯作被視為魯迅美學思想變化的重要線索。
譯者引言 譯《苦悶的象徵》後三日序 第一 創作論 一 兩種力 二 創造生活的欲求 三 強制壓抑之力 四 精神分析學 五 人間苦與文藝 六 苦悶的象徵 第二 鑒賞論 一 生命的共感 二 自己發現的歡喜 譯者附記 三 悲劇的淨化作用 四 有限中的無限 譯者附記 五 文藝鑒實的四階段 譯者附記 六 共鳴底創作 第三 關於文藝的根本問題的考察 一 為豫言者的詩人 二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 三 短篇「項鏈」 四 白日的夢 五 文藝與道德 六 酒與女人與歌 第四 文學的起源 一 祈禱與勞動 二 原人的夢 後 記/山本修二 附 錄/項 鏈
作者簡介 廚川白村 (くりやがわはくそん,1880.11-1923.9) 本名廚川辰夫,出生於京都。1904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日本文學評論家。1912年以著述《近代文學十講》知名於世。1919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任東京帝大教授。1923年關東大地震中遇難,歿於鐮倉,享年44歲。著作除《近代文學十講》外,重要的有《印象記》、《出了象牙之塔》、《近代戀愛觀》、《苦悶的象徵》、《文藝思潮論》等書,有《廚川白村全集》(8卷)行世。 譯者簡介 魯迅 (1881.9.-1936.10.) 本名周樹人,原名樟壽,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現代文學的開創者,對五四運動及之後的中國社會思想產生影響,在西方國家享有盛譽,韓國文學評論家金良守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著有《吶喊》、《阿Q正傳》等知名小說,作品多為雜文、小說、評論、現代詩及翻譯作品,有《魯迅全集》共18卷行世。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