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境界的信徒們:台灣無教會百年史1911-2011
|
|
|
|
|
|
|
|
|
ISBN |
9786269791934 |
定价 |
NT360 |
售价 |
RM56.30 |
优惠价 |
RM50.67 *
|
作者 |
廖本恩
|
出版社 |
真哪噠
|
出版日期 |
2024-11-15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96 页. 21. |
库存量 |
購買後立即進貨 抱歉!此书没有开放空运服务,只能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如需空运请洽客服。 库存有限或需要调货,订购时间可能延长。如无法订购则将通知进行退款。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 本書榮獲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2023年佳作碩士論文獎!
第一本以「台灣無教會」為本體,
討論「東亞無教會群體」和台灣「教會」(長老教會)互動的著作!
介於「個人」典「圜體」之間,遊走「教會」和「無教會」之間,同時具「台灣」和「日本」色彩的無教會思想。這看似無法定義、歸類的状態,正好說明了台灣無教會擁有的獨特樣貌:「無境界的信徒們」!
源自日本的「無教會主義」不單是走出教堂,
更是建立一個純粹的信仰共同體
知識分子X國族情感×獨立思考一一無教會精神
流傅百年的故事,且至今仍未完能
離開白牆紅磚的教堂是會感到孤單,但也同時進入更寬廣的字宙教堂中…在全世界的「海外無教會群體」中·台灣無教會的獨特貢獻是:和「教會」及「無教會」雨方,都擁有長期的合作並深厚的情誼;且是以自己的行動·向全球的無教會群體證明:就算是抱持「無教會」的精神,亦能和強調制度的「教會」者友好,只要信徒都看重信仰最重要的本質,那麼兩方的距離,其實沒有想像中來得遠。
本書是史上第一本以「台灣無教會」為論本體,深刻討論「東亞無教會群體」和台灣「教會」(長老教會)互動的著作。書中證明了台灣無教會的行動,會牽動另外兩個位於東亞的無教會群體(日、韓),此三地的無教會群體是不可完全分割的,同時也突顯了台灣無教會對「東亞無教會群體」的貢獻。
得獎紀錄
★ 本書榮獲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2023年佳作碩士論文獎! |
|
|
|
|
|
|
|
|
|
|
|
|
|
|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自序
例言(凡例)
縮寫表
︱第一章︱ 序論
一、焦點
二、關於台灣無教會的先行著作
三、本書的敍述方式、獨特貢獻與章節編排1
︱第二章︱ 台灣無教會的根源─日本無教會主義
一、無教會的起源
1.「無教會」的雛型
2.「無教會」的定義演變
二、無教會的思想特徵
1.教會觀:單單推崇基督並釘祂的十字架
2.獨立精神:底藴於信仰與組織
3.信仰思維:具國族情感的基督教思想
三、無教會的形式特徵
1.成員身分:多為知識分子
2.三項常見活動:集會、雜誌與演講
四、無教會的繼承與演變
1.縱向:日本無教會的四個世代
2.橫向:海外無教會群體的樣貌
五、小結
︱第三章︱ 從母國到殖民地的種子─日治時期的台灣無教會
一、台灣無教會的先驅:井上伊之助
1.井上與教會的接觸
(出生至第一次赴台時期)
2.井上與無教會的接觸
(出生至第一次赴台時期)
3.返日療養至第二次赴台時期
二、台灣無教會者第一世代:內地人集會
1.台灣首位植物病理學教授─松本巍 2.松本巍的無教會活動
三、台灣無教會者第一世代:本島人集會
1. 本島人無教會者與台南集會的出現
2. 台南集會的無教會特徵
四、不同的處境─台日無教會的起始差異
1. 集會領袖與成員的身分與關係
2. 三項常見集會活動
3. 與「教會」的互動
4. 對國族與信仰的看法
五、小結
︱第四章︱冒出新芽─終戰後的台灣無教會
一、戰後的日籍台灣無教會者
1. 日籍台灣無教會者的活動
2. 日籍支線的終結
二、戰後的本島台灣無教會者
1. 新成員:矢內原路線的北投集會
2. 原始成員:政池仁路線的台南集會
3. 南北集會的差異:矢內原與政池路線
三、戰後的無教會特徵
1. 權威體制下發行雜誌的困難性
2. 出版日本無教會者的翻譯作品
3. 台灣無教會者的身分意識
4. 與政府的關係:台灣無教會者的國族認同
四、獨特現象:和長老教會友好的台灣無教會
1. 無邊界的信徒
2. 無教會書籍對長老教會的影響
3. 兩方的合作頻仍
4. 台日無教會在與教會互動上的差異
五、小結
︱第五章︱開枝散葉─台灣無教會第二世代
一、世代的轉換
1. 第一世代的去向
2. 第二世代登場
二、從獨立走向合作─台、日、韓無教會的互動
1. 台、日、韓無教會群體情誼深厚
2. 台灣較少本地跨集會之互動
三、與長老教會密切合作的無教會
1. 長老教會如何影響無教會者的傳道─以鄭廷憲為例
2. 組織性的合作
3. 友好關係對雙方群體發展的影響
四、第二世代的無教會特徵
1. 師事日本無教會第三世代
2. 雜誌與演講受局限
3. 處於「獨立」與「未獨立」之間
4. 具有明顯國族認同,但未發展本地基督教思想
五、台灣無教會的終結
1. 第二世代成員離開
2. 招收不到新成員的原因
3. 思想特徵消失
六、他論:另一支台灣無教會的存在?
︱第六章︱獨立與融合─台灣無教會史的獨特定位
一、有別日本的台灣無教會
1. 未有完整的形式特徵
2. 未完全本色化
3. 持續與「教會」連結
二、台灣無教會在無教會史的定位
1. 無境界的信徒們
2. 帶出東亞、海外無教會群體的良好互動
三、待探索的課題與展望
跋 未完成的改革/未完成的故事
參考書目
附錄一 井上伊之助返日後的無教會活動
附件一 林添水年譜
附件二 《聖書的日本》中關於台灣的文章
附件三 林添水刊載在《待晨》和《永遠的生命》的文章
附件四 黑崎幸吉訪台照片(1961 年)
附件五 林添水晚年筆記(1980 ~ 1982 年)
附件六 林添水夫婦晚年照片
附件七 林添水告別/追思禮拜程序單
附件八 慰問林添水遺族之奠儀/慰問信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廖本恩(Liau Ben En)
現中國神學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義務)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碩士(神學)
台灣出身,2019起前往香港,展開神學研究旅程·喜愛探索東亞各國的流行、文化與歷史,並樂意向人分享發生在東亞各國間的基督教群體故事。研究興趣包含:日本基督教史、台灣基督教史東亞基督教史、無教會主義丶處境神學……等範疇。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