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20世紀初,區別于傳統的、帶有前衛和先鋒色彩的現代(派)藝術,走上全方位展開和推進的年代。當時,德國心理學家、哲學家、美學家立普斯以主觀唯心主義為哲學基礎提出的美學理論「移情說」風靡理論界,該理論認為,審美主體產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於情感的投射,也就是我們把自己的感覺、情感與意志等投射給審美對象,所以才感受到了美。基於對這種只肯定一直居正統地位的「古希臘-文藝復興」樣式的藝術理論的反駁,沃林格在《抽象與移情》中提出了與「移情」相反的另一種審美體驗,即抽象衝動。 他立足當下,對古代藝術中未被充分重視的古埃及、晚期羅馬及拜占庭藝術,進行了獨到的分析和闡釋,提出了「抽象需求」的藝術原則。沃林格認為,移情不是鑄成藝術的惟一心理依據,與之相反的「抽象」作為一種本能衝動同樣是不可忽視的藝術心理,從而肯定了古埃及、晚期羅馬及拜占庭藝術在藝術史中的地位,指明了抽象原則特有的藝術表現力和美學價值,使得正待迸發的現代藝術毫無顧慮地沿著「出離移情和具象,走向抽象和形式」的道路大膽前行。
問世回眸:1948年再版前言 五十年後的結語:1959年再版前言 第一部分理論篇 第一章抽象與移情 第二章自然主義與風格 第二部分實踐篇 第三章裝飾藝術 第四章抽象與移情在建築和雕塑藝術中的例選 第五章北方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 附錄論藝術的超驗性和內在性
威廉·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德國藝術史家、藝術評論家。著名的兩部作品《抽象與移情》和《哥特藝術的形式》,前者完成於1907年,是作者申請博士學位的學位論文,1908年正式出版,後者出版于1911年。兩部著作一經面世,就在德國當時的先鋒派藝術家,尤其是表現主義藝術家圈子中引起強烈反響。沃林格後來談及他年輕時代的這兩部著作對他學術生涯的影響時說,對於一般讀者而言,他基本仍是《抽象與移情》和《哥特藝術的形式》的作者,他早期著作中年輕人特有的生機與活力似乎淹沒了他成熟期所做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另著有《木版油畫的起源》(1924年)、《希臘文化與哥特藝術》(1928年)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