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魏娜通過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闡述 “彌漫空間”的緣起及成形過程。 “‘彌漫空間’是我經歷了幾年時間,在困惑中不斷思考後作出的一個回應。這個詞出自一組對比詞’enclosed vs. suffused’,分別對應了兩種設計思維下的空間與人的關係… 因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發生的語境,我相信置身於發生的場景可以幫助人與人之間更好的理解。因此,講述’我’在成為’現在的我’的過程中的經歷,成為談論彌漫空間發生的語境。” 第二部分,系統地講述了魏娜在國內外多年教學過程中總結出的一套感性設計思維的訓練——“情感設計”(Emotive Design)。 “目的是讓學生能克服方法式的慣性思維…它是一個過程,通過一個個訓練方法一步步帶領設計師進行感性設計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設計師有意識地去體會感性設計的思維方式,最終通過自己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考。” 第三部分是WEI 建築設計事務所2009年以來十年裡,幾個實踐項目背後的產生背景和設計思路,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本書前兩部分不斷反覆運算的發展過程。 “每個項目的設計都不可避免地體現了設計師創作時的個人精神狀態。理解一個項目,離不開對項目產生前後設計師所處的場景的體會…由此,以下每個項目的介紹都由三個部分組成: 發生前:專案開始前或開始時,我所處的狀態或所進行的思考。 設計中:專案進行時,我們根據專案具體情況進行的研究和採取的設計方法。 呈現時:專案最終產生的場景。” 全書三個部分可以連貫地按順序閱讀,也可以直接從任何一章開始閱讀。 馬岩松為此書作序:“在這個快速的、商業化的時代裡,大多建築師理解建築都是理性主導,都在強調建築如何好用,可她(魏娜)偏偏是感性的,也是具備飽滿情感的,這在建築界是很少見的…魏娜的思想屬於“精英化”,她要強調“我”。在這個時代強調“我”的人首先是非常可貴的,是有強大的歷史使命的。正如今天回頭看梵古等人。 如果沒有這些人,美術史就不存在了,建築也是。所以魏娜這樣的建築師是值得我們來推崇的。同時她也肩負著更大的使命…在這個時代,必須有這樣的角色——不論世事變遷,始終把建築當成藝術、文化、情感的記錄…其實整個建築的發生過程就是一個情感活動。為什麼建築要從這兒演變到那兒?為什麼這樣想?它最終還是由人來創造的。也只有強調個人,才會有建築。 我認為建築師首先要關注自己,尤其在未來,在這個商業化強大的時代過去之後,建築還是要回歸到情感和個人。”
序 / 馬岩松 自序 第一部分:思考/我的師承 /001 我的“第一幕”空間:走進中國園林 /005 上下求索中的那些年:在建築學習中思辨與成長 /017 回到故鄉的胡同:感人的空間 /033 從摩登時代進入資訊時代:虛實之間自我的生長 /045 實踐與教學中思考:彌漫空間之初 /057 第二部分:研究/情感設計 /065 得意忘形 境生象外 /066 ILSEI 思維訓練 /072 1.從直覺找到設計的切入點 /072 2.景觀先行 /078 3.場景化思維 /086 4.在時空中營造經歷 /092 5.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反復反覆運算 /113 第三部分:表達/實踐中的探索 /121 SongMax 女裝店 (2009 年) /125 《欲望都市》中真我的風采 /126 商業空間中的中國園林 /127 一個關於“遇見”的故事 /134 日照規劃館 (2009 年) /161 打破空間邊界的時空 /162 雕刻陽光 /165 將一個動作轉化成一場經歷 /174 WHY 酒店(2015 年)/161 我在下雪的北京 /162 隱藏與探索之間 /165 自我演繹的場景 /174 雲停(2016 年) /181 在凝視中回歸自然 /182 塑造無形 /184 停與亭中 /192 小溪家(2017 年)/195 失戀中的愛與愁 /196 天地之間的自然 /200 有情感的地方才能是家 /206 參考文獻 /219
魏娜, WEI 建築設計 創始人、主創建築師 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學碩士 曾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並受邀在美國雪城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等建築學院開設設計工作坊、講座及參與研究生設計評圖。 2016年《人民日報》評價她為“北京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建築師之一” 2017年魏娜榮登AD100榜單,被評為“中國100位最具影響力建築設計精英” 被 Marie Claire《嘉人》評為2018年“10位年度創意嘉人” 被《尚流TATLER》評為塑造中國未來的“中國100位新銳先鋒” 2018年入選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學院“亞洲傑出校友展” 2019年入選由倫敦Thames & Hudson [London]出版的《塑造中國未來的20位女性建築師》一書 代表作:小溪家,WHY hotel,日照規劃館方案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