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反身性湧現於哲學社會科學的後現代轉向進程,既是理論建構的重要範式,也是經驗研究的嶄新視角,並糾纏於理性主義與相對主義的二元困境,其紛呈的歧義構成後現代社會科學的一道景觀。 《反思與自反》在厘清“反身性”的多元內涵及其關係的基礎上,嘗試構建“反思與自反”範疇,然後以之為視角爬梳和考察知識社會學的歷史演變、風險社會的構成邏輯,以及個人與社會關係這一社會學基本論題。 本研究在揭示“反身性”的暗面的同時,更彰顯其亮面,從而增進對“解構”的後現代社會理論的“再建構”面相的認識。
導論 1 第一章 反身性的多元內涵及其哲學發生 17 第一節 反身性的詞源學界定 第二節 混亂的反身性 第三節 反身性的分類與解讀 第四節 反身性的哲學發生及其分野 第二章 作為社會學認識論的反身性 115 第一節 反身性與“曼海姆悖論”的發生 第二節 曼海姆的遺產與SSK對反身性的彰顯 第三節 反身性社會學:從古爾德納到布迪厄 第三章 作為風險社會建構方法論的反身性 251 第一節 理論化現代性建構的各種方案概述 第二節 從結構化理論到現代性的結構性矛盾:吉登斯 第三節:反身性和風險社會:貝克 第四節:共識與分歧:吉登斯和貝克思想的比較與評價 第五節:風險社會理論的影響 第四章 反身性的再轉向 397 第一節 從暗面到亮面:米德對反升星的反思性運用 第二節 “內心對話”:在關懷與行動質檢 第三節 接榫反身性的轉向和再轉向之可能 餘論 433 參考文獻 441 後記 469
肖瑛,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社會學)博士(2004年),耶魯大學文化社會學研究中心(CGS)訪問學者(2003年),上海市浦江學者(2015年),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駐訪教授(2017年秋)。主要從事社會理論、歷史社會學研究。合作出版著作6部,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研究成果多次獲教育部和上海市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優秀獎。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