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紅玫瑰”會變成“蚊子血”,當初的金童玉女 最終成了彼此冷眼相待的夫妻?
●為什麽在星期一激動人心的新工作,到了星期五就變得平淡無奇?
●為什麽許多人在步入中年後,覺得身邊的一切都失去了光彩,焦慮和抑郁接踵而至?
●為什麽當初覺得無法忍受的事情,久而久之成了生活的常態,身處其中的人卻並不知情?
“習慣化”源於人類的進化機制。為了生存,我們的大腦總是優先考慮新的、意想不到的東西,過濾掉老的、意料之中的東西。“習慣化”是一把雙刃劍,既幫助人類不斷適應新的環境,成功地生存和延續,又使人們如同溫水里的青蛙, 逐漸適應惡化的情況,喪失行動力和競爭力,對即將到來的危險渾然不知
紐約心理學及神經學博士塔利·沙羅特、哈佛大學法學教接卡斯·R.桑斯坦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經濟學和哲學的成果與方法,深入研究了人類的習慣機制,展示了廣泛存在於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習慣化”和“去習慣化”現象。
在微觀層面,這本書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生活,學會對好事珍惜、對壞事脫敏,擺脫倦怠感,重拾創造力。
在中觀層面,這本書為如何在商業環境中避免錯誤決策提供建議,探討企業如何通過靈活的變革保持活力,提升競爭力。
在宏觀層面,這本書帶領讀者重新審視各類社會議題,如健康與安全、風險與不確定性、全球環境、結構性問題等等,為思考這些議題提供了啟發性的觀點和視角。
編輯推薦
★《助推》《噪聲》作者卡斯·R. 桑斯坦、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者塔利·沙羅特重磅力作,從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視角重新審視生活。
《屢見屢鮮》以沙羅特和桑斯坦數十年的研究為基礎,對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形成的“習慣化”和“去習慣化”機制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闡釋,為我們看待個體生活和世界提供了又一嶄新視角。
★困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中,覺得日子“一眼望到頭”?或許你可以嘗試“去習慣化”並重拾快樂。
好東西往往就在生活中,只是被蒙上了一把“習慣之塵”。將“習慣化”和“去習慣化納入思維框架,我們會發現事業、愛情、人際關系、幸福感等等人生的許多事情豁然開朗。這本書告訴我們,在追求幸福和意義之外,人生還有第三種選擇。想要激發快樂、敏銳和創造力,你需要的只是改變本身。
★紮實而有趣的研究,洞悉人性的心理實驗。
溫水煮青蛙,青蛙究竟會不會“逃跑”?人為什麽會用一個又一個謊言掩飾第一個謊言?著名的“服從實驗”是如何進行的?這本書橫跨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領域,用有趣的現象帶你走進紮實嚴謹的研究中,開啟一個重新審視日常小事和社會變革的獨特視角。
★萬維鋼、彭凱平、何帆、姜振宇、沈奕斐鼎力推薦。
科學作家、得到課程主理人萬維鋼傾情作序;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變量》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教授何帆,心理應激微反應研究院院長、高維知行實驗室創始人姜振宇,覆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沈奕斐等大咖學者鼎力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