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1885年至1924年間中國經歷了劇烈的政治與文化變革,這場變革根本上是由人們思想上的轉變引起的。本書追溯近代中國國家觀念的形成,探討經歷過兩千多年君主統治的中國人,為何在清末民初不再相信君主制,並且如何在新觀念上建設新的國家。作者嫺熟運用各類史料,不僅梳理主要政治思想家的思想演變,分析大眾政治文化中反映出來的觀念,還重點闡釋“公民”“主權”等概念在中國被吸收與改進的過程,為中國從舊式王朝向現代國家的關鍵轉型提供了新的解釋,對有關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經典話題亦能有所啟發。方法論上,本書將近代中國國家觀念的演變置於國內政治鬥爭以及對帝國主義反應的大背景之下,勾勒出激進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清晰脈絡,提供了一種對跨文化知識交流的有益探索。
譯序 序 致謝 引言 “帝國之後” 清朝君主制 清末背景 第一章 康有為的權力哲學與戊戌變法 聖人康有為 皇帝:權力與制約 中國改良主義者想像中的明治天皇 國家的今文經願景 第二章 梁啟超與公民國家 關於帝國的必要性 梁啟超、明治日本及其他 政治秩序中的公與私 第三章 “主權”與被翻譯的國家 運動中的主權國家 國家職能 梁啟超:走向國家主義 無約束的國家主義 第四章 漸弱的保守聲音 儒家改良主義 湖南人的反應:生活在三種聯結中 作為個人的政治 第五章 身份、歷史與革命 種族科學 種族意識與革命 創傷與復仇 歷史化身份,創造國粹(1) 歷史化身份,創造民粹(2) 第六章 光復與革命 共和主義、自由、自治 作為個人的政治 權利、公民權、社會主義 第七章 中華民國成立 共和主義的儀式:“雙十” 共和主義的儀式:國旗和國歌 袁世凱與共和國儀式 第八章 末代皇帝 立憲王朝 儒家思想與共和主義 新文化插曲 將故宮收歸國有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沙培德(Peter Zarrow)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歷史系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比較政治與政治史,對中國近代革命史、晚清至民國的知識與政治轉型等問題有專精研究,在海內外中國史學界有廣泛影響。著有《帝國之後:近代中國國家觀念的轉型(1885—1924)》《戰爭與革命交織的近代中國(1895—1949)》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