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分為上、下兩卷,分別採取思想心態與社會文化的取徑,探討歷史記憶中的時間與空間維度:久遠的歷史與晚近的歷史、遠方的歷史與近身的歷史,如何編織個人和群體的認知與認同。
讓我們設想,唐代有位姓崔的士大夫,他在朝廷上遠舉堯舜治世的典範、近舉經驗見聞的前例進言立論;在同儕間,他誇耀家族、郡望與姓氏的輝煌歷史,對故鄉的史跡也瞭若指掌;當他出任地方官員,標舉漢代循吏為施政模範;當他出使江南,則拜訪各地的名勝古蹟:登臨賦詩、追憶六朝文人。本書從上述不同面相揭開唐代士人歷史記憶的面貌,最後提出歷史記憶與地理空間的問題:傳統士大夫如何克服歷史記憶與地理空間的錯位?古典文化的傳承是維繫認同的紐帶嗎?中國是一個文化想像的共同體嗎?文化認同是由政治權力建構而成?抑或文化有其自主的運作,進而導引政治的動向?
臺北淡水人,197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著有《圖解台灣史》(易博士,2004)、《唐代的母子關係》(稻鄉,2009);譯有《金錢城市》(麥田,2004);編有《國際漢學研究數位資源選介》(2004年版)(漢學研究中心)、《臺灣研究網路資源選介》(2006年版)(國家圖書館)。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