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清代是中國古代建築發展演進之最後的輝煌時期,宮廷建築專為皇家所用,為清代建築營造之大端,宮殿、園囿、壇廟、寺觀、陵寢蓋為其要,不僅代表了清代建築營造的高水準,而且與清代宮廷歷史和重大事件密切相關。 宮殿是皇權的象徵,長久以來備受重視,堪為營造之重點,歷朝歷代莫之能外。清代統治者興起于白山黑水間,1625年定都盛京瀋陽,1644年遷都北京,入主紫禁城。其盛京皇宮分三次興建,努爾哈齊時期建造的東路儀典廣場具有鮮明的滿族特色,皇太極時期修建的中路皇宮反映出中央集權的加強和漢化程度的加深,建造於乾隆時期的中路東、西兩所及西路的行宮殿宇則反映出對漢文化的全面吸收。隨著清朝入關、入主紫禁城,滿族統治者也將本民族的習俗和建築文化帶進北京,使紫禁城宮殿融進了滿族特色。 遷都北京以後,曾長期生活於東北地區的滿族統治者對北京地區的氣候條件,尤其是夏季的酷暑,很不適應。順治時期曾對南苑一帶園林進行修整,康熙帝親政以後,隨著政局逐漸穩定,便開始了有計劃的園林營造,迤至乾隆時期更是登峰造極。清代皇家園林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而一年當中皇帝園居的時間也越來越多。皇家園林除了供皇帝及後妃遊樂休憩之外,還兼有處理政務的重要職能,而像南苑、避暑山莊這樣的大型苑囿還具有習武綏遠、懷柔各方之功用。清朝末年政治腐敗,外國列強肆虐橫行,聞名世界的圓明園及北京周邊的皇家苑囿被入侵者劫掠、焚毀。此後雖有部分修復,但已難見往日盛景。 清代壇廟建築多沿明朝舊制,但也有修改之處。紫禁城午門前的端門兩側,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正陽門外永定門內,東為天壇,西為先農壇。地壇在安定門外,日壇在朝陽門外,月壇在阜成門外。孔廟在安定門內,歷代帝王廟在阜成門內,皆為京城之重要壇廟。順治元年(1644)九月,在長安左門外禦河橋東建堂子,為清代特有之滿族神廟,清末移建至南河沿。乾隆十四年(1749)改易天壇祈年殿等諸殿宇琉璃瓦顏色,將圜丘壇琉璃構件改用青白石料成造。乾隆二十五年(1760)引金水河河水注入太廟戟門前河道,並增設橋欄。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繕歷代帝王廟,將景德崇聖殿綠琉璃瓦頂改覆黃琉璃瓦。光緒三十二年(1906)祭孔升為大祀,於是孔廟也進行了大規模修繕。 清朝政府推崇藏傳佛教,特別是黃教,以加強對蒙、藏民族地區的統治,朝廷出資修建的重要寺廟不僅各具特色,同時還見證了清代歷史與宮廷史的重要事件。普度寺反映出清早期建築的形制與裝飾方面的特徵,反映出多爾袞當時位高權重的政治影響力。雍和宮作為清廷管理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在漢族建築風格中融入了滿、蒙、藏等少數民族建築的藝術風格。 西黃寺是為西藏黃教領袖五世達賴所建的駐錫之所,故又稱“達賴廟”。乾隆四十七年(1782),為紀念六世班禪,在西黃寺西側建造了清淨化城塔和塔院。承德外八廟融漢、滿、蒙、藏、維等多民族建築藝術為一體,成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其每一座廟宇的建立都有它特定的歷史背景,反映出清政府強烈的民族團結意識和鮮明的維護國家統一的政治傾向。清政府對道教採取包容政策並加以利用,大高玄殿為明清兩代皇帝祈晴雨雪及辦道場之處;清代每年萬壽節辦吉祥道場,東嶽廟道官率道眾參加;雍正帝認為:雲、雨、風、雷之神,代天司令,賜福萬民,所以特建時應宮、宣仁廟、凝和廟、昭顯廟于紫禁城周圍,因時禱祀,敬迓洪庥。
前言 圖版目錄 宮殿篇 一 盛京宮殿 (一)東路宮殿 (二)中路宮殿 (三)西路宮殿 二 紫禁城 (一)城池 (二)外朝 (三)內廷 (四)景山 園囿篇 一 園林 (一)西苑 (二)暢春園 (三)圓明園 (四)靜宜園 (五)靜明園 (六)頤和園 二 苑囿 (一)南苑 (二)承德避暑山莊 壇廟篇 一 壇宇 (一)社稷壇 (二)天壇 (三)地壇 (四)日壇 (五)月壇 (六)先農壇 二 廟堂 (一)堂子 (二)太廟 (三)歷代帝王廟 (四)孔廟 寺觀篇 一 寺廟 (一)普度寺 (二)雍和官 (三)西黃寺 (四)承德外八廟 二 道觀 (一)大高玄殿 (二)東嶽廟 (三)宣仁廟 (四)凝和廟 (五)昭顯廟 陵寢篇 一 關外三寢 (一)永陵 (二)福陵 (三)昭陵 二 關內陵寢 (一)清東陵 (二)清西陵 後記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