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大變革,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助力秦國崛起為強國,還具有開啟制度現代化的創新意義。福山等學者認為,商鞅提出來的國家治理與法制理論,使政治理論擺脫道德學派,“今天中國國家治理的許多特點,可以歸功於這個歷史傳承”。 本書重讀法家典籍精華,對商鞅治秦的完整方略進行解譯,從中總結出古代國家崛起的政治制度優勢,探尋國家治理的傳統文化根基。 商鞅治秦方略的創新首先體現在確立法治思想。在秦以前,華夏各國的治理思想以禮治或者人治為核心,商鞅提出來以法治取代人治,限制君權。其次,圍繞法治思想核心,展開具體治理理念的創新,覆蓋治農、治軍、治官、治商、治國、治社會、治民眾等層面。以個人能力為標準的高度組織化的官吏制度,重視發展農業、解決強軍問題,實現六個統一、建立強國家模式,通過變法,秦國從戰國初期的落後國家快速走上強國之路。
前 言 商鞅治道的歷史意蘊 // VII 第一章 政道與治道 第二章 商鞅治道之鑒:管子的治國思想 第三章 商鞅治道的歷史環境 第四章 商鞅治道的整體方略和路線 第五章 商鞅治道四真 第六章 商鞅法治原則的歷史脈絡 第七章 法治如何制約君權? 第八章 商鞅對司法的治理 第九章 商鞅治農:農業、農村、農民為立國之本 第十章 商鞅治軍:打造大國競爭的利器 第十一章 商鞅治官:治邪官,常官遷 第十二章 商鞅治商:限制商業、商人 第十三章 商鞅對國家的治理:強國家模式與六個統一 第十四章 商鞅對社會的治理 第十五章 商鞅對民眾的治理 第十六章 商鞅治秦的結局:一個強國家的誕生 第十七章 商鞅治道的歷史評價 餘論一 大國競爭與商鞅治道的六點結論 // 305 餘論二 中國法治:商鞅未竟之業 // 311 後 記 // 335
葉自成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1978—1985年在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學習,1985年至今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任教。 主要著述:《老子全解》、《老子政治哲學》、《中國崛起—華夏體系大歷史》、《華夏主義—華夏體系大智慧》、《中國大戰略》、《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外交思想》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