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
消除疼痛!脊椎狹窄症多科會診最強治療法:20位日本名醫解答150個常見問題──脊椎狹窄、腰椎骨刺、坐骨神經痛
腰椎骨刺、坐骨神經痛、腰痛、腳麻、走不遠、站不久,
腰部或雙腳的疼痛、發麻,可能都是脊椎狹窄所引起的。
透過藥物或手術治療、運動、飲食及改善生活習慣,就能改善不適。
本書針對各種不適症狀,提供最佳緩解對策,靠自己也能消除疼痛。
脊椎狹窄症是指脊椎管腔的內徑逐漸變小,壓迫脊椎管內的神經,使足腰疼痛或發麻,若長期壓迫,嚴重者甚至會引起下肢無力、骨質疏鬆、腰椎骨刺、坐骨神經痛等問題。
這疼痛、發麻感覺會持續多久?
想要可以走久走遠一點怎麼辦?
做什麼運動可以緩解疼痛?
採什麼睡姿睡覺比較舒服?
一定要動手術才能改善嗎?……等。
了解症狀 治療方式 運動療法 飲食方法 生活習慣
針對脊椎狹窄症,你最想知道的150個疑難雜症,專業醫師詳細解答!
本書章節重點
第1章 關於疾病的22個疑問
第2章 關於症狀的14個疑問
第3章 關於診察、診斷的13個疑問
第4章 關於藥物療法的11個疑問
第5章 關於運動療法的7個疑問
第6章 關於其它保守治療的15個疑問
第7章 關於自我照顧的27個疑問
第8章 關於飲食的11個疑問
第9章 針對各症狀因應對策的14個疑問
第10章 關於手術的16個疑問
審定推薦
呂岳修 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
蘇盈豪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專業推薦
林政立 成大醫學院副教授暨成大醫院骨科部脊椎外科主任
第二冊
神奇的肌筋膜酸痛自療法:鬆開10個關鍵點,解決難治性疼痛
肌筋膜酸痛治療專家胡世銓,不藏私大公開!
超有效!解決長期復健也治療不癒的難治性酸痛
善用肌筋膜療法對症按摩與伸展,即能打破酸痛的惡性循環!
酸痛一直治不好?以為治好卻又反覆發生?
都是因為沒搞清楚酸痛到底從哪來!
肌筋膜療法,是在確認脊椎排列正常的前提下,
從肌肉和筋膜下手,找出酸痛的根源,對症按摩與伸展,
讓您打破酸痛的惡性循環,回復無痛的自在生活。
肌筋膜療法再升級,更輕鬆、更快速、更有效!
全身的肌肉和筋膜緊密相連,看似不同部位的疼痛,其實都是某幾塊肌肉緊繃所造成。
同一塊肌肉緊繃,有的人產生頭痛,有的人卻是肩膀不舒服,但共同的緩解原則,就是從按摩關鍵10大部位下手。
無論哪裡疼痛,都必須先鬆開這十大關鍵部位,再輔以肌肉的伸展或肌力訓練,就能加速肌肉恢復正常狀態,擺脫久治不癒的各種疼痛!
胡世銓花了十餘年深入研究酸痛與肌肉和筋膜之間的關係,
從西醫正統復健科出發,之後將中醫穴位與西方復健醫學整合,
讓傳統民俗治療也有科學根據,並整合兩者之長,
結合臨床協助病患的經驗,過程中不但治癒了自己多年不癒的肩胛酸痛,
更協助無數人找回無痛生活!
從現在起,肌筋膜療法將改變你「痛哪裡按哪裡」的酸痛治療概念,
因為,痛哪哩,不一定是按摩該處才能解除酸痛喔!
透過本書的指導,你也可以自己動手解決長期復健也治療不癒的難治性酸痛!
本書針對部位:
【頭痛】
.前額痛/兩側頭痛/側面頭痛/頭頂痛/後腦痛(頸部上面)
【落枕】
.頭往後仰痛/低頭痛/頭往單側看,同側痛/頭往單側看,對側痛
【肩頸】
.脖子正後方、後腦勺下方痛/脖子下方兩側的點痛/肩部區域
/五十肩/肩膀前側疼痛
【上肢】
.高爾夫球肘與網球肘/腕隧道症候群/睡眠間手麻/手指末梢麻
/媽媽手/上臂痛
【腰背】
.膏肓區域/腰痛/背部橫面痛/背部側面痛/閃到腰
【下肢】
.臀部與坐骨神經痛/鼠蹊部痛/髖關節痛/膝蓋痛/腳踝痛
/腳跟痛與足底筋膜炎
第三冊
森林裡的放鬆練習:慢活紓壓.建立連結.重拾身心平衡
6個步驟,50種身心練習──
呼吸.氣功.冥想
讓樹木撫慰你、帶領你
學習管理壓力、擁有樂觀心態、
優化睡眠品質、增強免疫力、重拾健康。
幾千年來,人們始終認可幸福感與大自然之間存在著連結。即使樹木的存在並非有意識地在幫助人類,然而親近樹木有益人體健康,卻是不爭的事實。
如今,來自全球的科學研究更證實了大自然中的樹木對人具有抗壓及抗憂鬱的效益,能幫助人們得以放慢腳步,重新連結我們的基本需求,讓人在高度連結的世界裡生活得更好。
透過本書,可以了解首位以科學方法研究森林醫學的環境醫學和免疫學專家──李卿博士(Dr. Qing Li)的研究結果,那就是樹木能幫助我們保持健康、增強免疫防禦力,並重拾正向心態。
本書將幫助人們逐漸改變對身處大自然的看法。你將會發現一個世界,在這裡,即使只做最簡單運動都能產生巨大的益處。
作者以6個漸進而互補的步驟,介紹50種包含呼吸、氣功和冥想等身心練習,來擴展讀者的連結與放鬆的進程,而這些都可以在一年四季中進行。我們將學會如何透過在森林或公園中的散步以獲得健康,並在城市和大自然之間找到生活的平衡。
我們還會發現一種名為「身心調節學」(Sophrologie)抗壓法的新運動,並學會如何問自己正確的問題以保持生活平衡。我們將學習如何慢慢來、管理壓力、重拾樂觀心態、恢復有品質的睡眠、培養心理韌性、增強免疫防禦力、並重新融入環境以重拾或維護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