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6269687084 |
定价 |
NT760 |
售价 |
RM118.80 |
优惠价 |
RM105.73 *
|
作者 |
亨利.史丹
|
译者 |
何雪菁 |
出版社 |
張老師文化
|
出版日期 |
2024-07-19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80 页. 23.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3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隨著阿德勒逐漸擴展個體心理學視野,1914 年至 1920 年間,他發表了24篇文章,探討多項不同主題。當時雖主要側重於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病的心理動力,但也開始探索家庭和學校對幼兒發展的正負面影響,共有5篇以兒童教養為主題的文章。同時期阿德勒也為心理期刊撰寫書評,其中2篇收錄於本書。
由於當時的政治與軍事議題,促使阿德勒發表慷慨激昂且說服力十足的論點。其〈布爾什維克主義與心理學〉一文,可謂揭露權力濫用與人民必然反應的經典論述。
阿德勒對於人性深具洞見,〈論同性戀〉一文卻是其中明顯的例外。整體而言,阿德勒雖遙遙領先其時代,特別是關於人格的統一場域論(unified field theory)、對性別平等的堅持與預防教育的強調,然而他對於同性戀的觀點反映其所屬時代與文化的偏見。儘管如此,為利學術研究與歷史考證精確,本書仍如實收錄〈論同性戀〉一文。當代的古典阿德勒心理學之性別觀點,因著重於鼓勵伴侶彼此合作,並試圖修正所有性傾向當中的支配或貶抑,與阿德勒平等、尊重與接納的核心態度更為一致。
對阿德勒思想不熟悉的讀者,不妨參考本書附錄〈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則〉,以簡短篇幅一窺全貌。 |
|
|
|
|
|
|
|
|
|
|
|
|
|
|
目錄
推薦序 眾裡尋他千百度:閱讀原典一窺阿德勒臨床著作的宗廟之美 鮑順聰
推薦序 以整體觀的視角去理解 張倪綸
英文版編輯序(2003年版)
第01章 憂鬱症與妄想症〔1914]
第02章 童年期的社會影響〔1914〕
第03章 個體心理學:假設與成果〔1914〕
第04章 兒童心理學與精神官能症研究〔1914〕
第05章 保持距離的問題〔1914〕
第06章 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絕食〔1914〕
第07章 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病的生命謊言與責任〔1914〕
第08章 評論:貝克〈妄想症之診斷〉〔1914〕
第09章 評論:阿斯特羅論〈彼得堡之夢〉〔1914〕
第10章 神經質失眠〔1914〕
第11章 個體心理學學會會議紀錄(一)〔1914〕
第12章 個體心理學學會會議紀錄(二)〔1914〕
第13章 女性養育與教育兒童的角色〔1916〕
第14章 孩子的內在生命與社群情感〔1917〕
第15章 論同性戀〔1918〕
第16章 強迫型精神官能症〔1918〕
第17章 杜斯妥也夫斯基〔1918〕
第18章 個體心理學論兒童教養〔1918〕
第19章 布爾什維克主義與心理學〔1918〕
第20章 戰爭精神官能症的新觀點〔1918〕
第21章 戰爭的另一面:從群眾心理學觀點研究一個國家的罪惡〔1919〕
第22章 女性精神官能症患者與陽剛態度〔1920〕
第23章 個體心理學論性交易〔1920〕
第24章 被忽略的兒童〔1920〕
附錄: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則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亨利.史丹博士(Henry T. Stein, Ph.D.)
當今倡導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的領導者。他是「古典阿德勒翻譯計畫」的主任,帶領一個致力於出版古典阿德勒著作的翻譯編輯團隊;1996年起經營資訊豐富熱門網站www.Adlerian.us,提供文章、教學圖形、錄音帶、影片和研討論壇。
做為西北華盛頓阿德勒中心(Alfred Adler Institute of Northwestern Washington)的資深培訓分析師,史丹提供師父取向的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遠距教學,其中包含廣博性的個案諮詢。他對阿德勒臨床實務的貢獻包括:
綜合調整蘇格拉底提問法、完整說明心理治療十二階段、應用全現心像和引導想像提供失落的發展經驗、馬拉松團體治療,以及對馬斯洛的最佳人類發展觀念與阿德勒治療理念做了治療性的整合。
有關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遠距教學的訊息,請參閱:adlerian.us/dist-tra.htm
譯者簡介
何雪菁
臺大外文系畢業,現就讀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曾任職非營利組織與航空顧問公司,相信人生經歷都會成為翻譯的養分,而翻譯工作也澆灌生命的土壤。譯有《阿德勒解析受溺愛兒童的生命風格》與《從先知到先知的花園》。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