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研究脈學的目的 /003 第二節 脈學的研究必須是中西醫學理論互相結合 /007 第三節 脈學在中西醫學理論體系中的主要依據 /012 第四節 “脈學”在臨床診斷中的實際價值 /019 一、中醫對病因學和發病學的認識 /019 二、脈學對病因學的診斷價值 /026 三、脈學對發病學的診斷價值 /028 第五節 脈學是感官的經驗科學 /031 一、經驗科學就是用思想去把握客觀實在 /031 二、經驗科學必須以邏輯學為工具 /034 三、經驗科學必須矯正“斷之以臆”的思想偏弊 /043 第六節 脈學的觸診方法不能用機械描繪代替 /045 一、觸診在脈學上的優缺點 /045 二、機械描繪在脈學上的優缺點 /047 第二章 左右寸口分候臟腑機理闡探 第一節 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學說在目前的處境 /055 第二節 中醫脈學根源的歷史回顧 /057 一、脈在中醫學說中的雙重含義 /057 二、上古三部九候的診法乃是血管之脈與經絡之脈的集合 /061 三、獨取寸口是三部九候診法的簡化和演進 /064 (一)寸口、脈口、氣口三種不同名稱的釋義 /064 (二)寸口在上古診法中早具有重要地位 /065 (三)九候成三的診法是獨取寸口的過渡階段 /065 (四)獨取寸口的實際意義和時代背景 /067 (五)以寸口六部分候臟腑是獨取寸口的進步和發展 /068 (六)分候與分配乃是這一學說唯物與唯心的分界線 /069 第三節 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學說根源和客觀憑據 /070 一、兩手寸口寸關尺六部分候臟腑的分配方法不是出自《內經》/070 二、秦越人是這一學說的奠基者 /074 三、六部脈象的不同變化確是臨床上常見的事實 /078 第四節 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闡釋途徑 /080 一、應從有確定內容的假設開始 /080 二、應從人身上下左右的一般關係與左右寸口的特殊關係互相推理 /081 三、應從整個中醫理論體系和脈學根源中發掘 /083 第五節 經絡學說是闡釋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唯物基礎 /084 一、經絡學說是中醫脈學的根源和中醫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 /084 二、經絡系統的存在形式 /086 三、寸口為脈之大會,是經絡作用的集中體現 /087 (一)寸口為脈之大會,以“肺朝百脈”為其根源 /087 (二)由肺朝百脈引證出寸口為脈之大會的機理 /090 四、經氣和血流有如風和水的關係 /092 第六節 左右寸口與相應臟腑之間的定位機制 /094 一、寸口與相應臟腑的一般關係 /094 二、寸口與相應臟腑的特殊關係 /095 (一)傳統的觀念 /095 (二)折中的推理與各部定位的設想 /098 第七節 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生理與病理的各種脈象 /107 一、寸口六部的生理脈象 /107 (一)寸口六部的生理脈象是權衡以平 /107 (二)寸口六部的生理脈象是以五臟為主 /108 (三)判別寸口六部平脈與病脈必須內因與外因相結合 /109 (四)陰陽法則是脈象變化的基本規律與表現形式 /110 二、寸口六部的病理脈象 /112 (一)十二經髒症候群的病理脈象 /112 (二)奇經八脈症候群的脈象 /126 (三)五邪剛柔相逢:一脈十變的病理脈象 /130 第八節 應該認清左右寸口分候臟腑在中醫脈診中應有的地位 /134 一、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診法,並不是中醫脈學的主要內容 /134 二、血管之脈與經絡之脈乃是第一性與第二性的關係 /135 第三章 脈象分類及各種脈象的病理基礎 第一節 對脈象名稱的認識 /139 一、中醫辨脈的各種名稱 /139 (一)《內經》辨脈的各種名稱 /139 (二)《難經》辨脈的各種名稱 /143 (三)張仲景辨脈的各種名稱 /143 二、西醫辨脈的各種名稱 /144 三、中西合流的各種脈象 /147 第二節 脈象分類的意義和歷史 /148 一、脈象分類的意義 /148 二、脈象分類的歷史 /150 (一)上古分類法 /150 (二)中古分類法 /151 (三)晚近分類法 /152 三、脈象分類的準則 /153 (一)必須明確脈象概念的定義和屬性 /153 (二)根據脈象的本質屬性進行劃分 /154 (三)形態和節律是脈象分類的主要依據 /156 第三節 複合脈象的內在條件和病理意義 /160 第四節 對脈象示意圖的說明 /163 第五節 脈象形態改變的病理基礎 /164 一、浮脈 /164 二、芤脈 /168 三、濡脈 /171 四、革脈 /172 五、沉脈 /173 六、牢脈 /177 七、弱脈 /178 八、伏脈 /180 九、大脈 /183 十、洪脈 /186 十一、小脈 /189 十二、細脈 /193 十三、滑脈 /195 十四、實脈 /197 十五、虛脈 /199 十六、低脈 /200 十七、互脈 /202 十八、澀脈 /206 十九、長脈 /208 二十、緊脈 /209 二十一、弦脈 /211 二十二、短脈 /214 二十三、動脈 /215 第六節 脈象節律改變的病理基礎 /219 一、數脈 /219 二、急脈 /224 三、緩脈 /226 四、遲脈 /228 五、奇脈 /231 六、代脈 /233 七、結脈 /237 八、促脈 /239 九、散脈 /242 十、微脈 /244 十一、差脈 /245 十二、複脈 /249 附:七怪脈 /251
周楣聲(1918~2007) 男,漢族,中國著名中醫學家、針灸學家。周楣聲先生出生于安徽省天長縣(現為天長市)中醫世家,幼承家學,潛心醫道,博覽旁收,勤耕不輟。其生前曾任安徽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全國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導師,中國針灸學會顧問,中國民間特種灸法研究會會長,安徽省灸法學會會長,阿根廷中華針灸學會顧問等職。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