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從西方科學哲學的觀點,回顧1980年代以來臺灣心理學本土化運動過程中,出現的五種文化主體策略,並且從文化、研究者、被研究者、及研究社群等四種不同主體的立場,分別討論這五種文化主體策略的利弊得失。 任何一個學術運動,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哲學基礎,便是找到了自己的「道」,這個學術運動便已邁向成熟階段,而逐漸脫離其「運動」的性格,除非有人能找出更強而有力的哲學來取代它。 華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邁向成熟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總結其成功經驗,繼續推展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我們以「關係主義」作為預設,可以建構出一系列「科學微世界」,和「個人主義」的理論競爭,最終目標則是以儒家文化作為基底,吸納西方近代文明的菁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自主學術傳統。
第一章 黃光國難題 第二章 科學主義的本土化策略 第三章 詮釋學取徑的侷限 第四章 生活世界中的「尋語之路」 第五章 中華文化傳統及其分析策略 第六章 「儒家關係主義」的研究綱領 第七章 實在論者的文化主體策略 第八章 存在論者的文化主體策略 第九章 辯證詮釋與知識論的主體
作者簡介 黃光國 臺北市人,出生於1945年11月6日。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從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退休後,任職高雄醫學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致力於結合東、西文化,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發展本土社會心理學。 其學術專著有《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社會科學的理路》、《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倫理療癒與德性領導的後現代智慧》、《盡己與天良:破解韋伯的迷陣》、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以及中英文學術論文一百餘篇,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次、優良研究獎十餘次、教育部國家講座兩次,為華人自主社會科學之倡導者。 曾任國科會特約研究員、臺大講座、傑出人才講座、傅斯年紀念講座及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亞洲心理學會會長(2003-2005)、國科會卓越計畫主持人,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2000-2015)、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及總統府國策顧問。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