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舒扶瀾(Franz Schurmann) 加州伯克利中國通史講義殘稿,首次中譯 並非歷史信息與細節的疊加 「我們試圖讓歷史學習 成為深化思想複雜性的過程」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列文森之子托馬斯.列文森(Thomas Levenson) 作序 葉文心、歐立德(Mark C. Elliott)、董玥、黃樂嫣(Gloria Davies)、齊慕實(Timothy Cheek)、白傑明(Geremie R. Barmé) 聯合撰寫長篇導讀 1960年代,約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與舒扶瀾(Franz Schurmann, 1926–2010)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設中國歷史課程,其講義中關於「早期中國」的部分在列文森身後出版,即本書《詮釋中國史:從源起到漢亡》。 與一般中國通史不同,本書在敘述史實之外,逐章引入對思想史中關鍵概念和框架的辨析,進而對歷史書寫和研究作出深刻的反思。在列文森看來,中國歷史不僅是某種基於朝代更迭、簡單遞進的連續過程,而是「極度的多樣性,一次又一次地將中國重構成統一的整體」。
「列文森文集」主編序 董玥 / ix 漫長的回家之路 托馬斯.列文森 / xv 憶吾友 舒扶瀾 / xxix 序言 / xxxi 序 曲 背景 「北京人」(北京直立人) / 3 引申 歷史與文化延續性 / 5 第一章 背景 中國的源起:神話 / 9 引申 「神話」與「事實」的關係 / 11 第二章 背景 史前史及商朝的出現 / 17 引申 歷史的出發點—去向何處? / 22 第三章 背景 商代社會 / 29 引申 歷史獨特性與歷史類比 / 38 第四章 背景 「西周」 / 43 引申 歷史類比的問題:(一)作為制度的封建 / 51 第五章 背景 封建制度衰落的初期:「春秋」和孔子 / 61 引申 辯證的變化—作為革新者的傳統主義者 / 66 第六章 背景 諸子百家 / 79 引申 爭論和創造性 / 86 第七章 背景 戰國與秦 / 93 引申 歷史類比的問題:(二)封建主義作為歷史階段 / 100 第八章 背景 從秦到漢:(一)儒家和官職 / 111 引申 官僚、皇權和社會穩定:作為政治關聯的儒家和法家 / 117 第九章 背景 漢朝:( 二)儒家和土地所有制 / 127 引申 官僚機構、君主制和社會矛盾:資本主義興起的障礙 / 135 第十章 背景 漢朝:(三)調和及與「蠻夷」的接觸 / 145 引申 社會穩定性的思想內涵: (一)作為哲學相關體的儒家和道家 / 152 第十一章 背景 黃巾之亂與第一個偉大王朝時代的結束:陷入割據 / 165 引申 社會穩定性的知識內涵: (二)儒家和道家作為象徵性的對立體 / 172 在21世紀閱讀列文森:跨時空的對話 葉文心等 / 181 參考書目說明 / 233 索引 / 237
作者簡介 約瑟夫.列文森 (Joseph R. Levenson,1920–1969)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首任Sather講座教授,以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奠基性研究享譽於世,被稱為「莫扎特式的史學家」。 列文森從真誠的人文主義關懷出發,致力於在舊的問題中探尋新的意義;同時突破西方漢學和社會科學的畛域,把人類文明的普遍視角與中國經驗的獨特性融匯起來,從而將中國歷史的書寫推進到世界歷史話語的範疇之中。他以一系列著作提出的諸多論題,如天下與國家、傳統與現代性、科學與儒學、經典主義與歷史主義等,在他因意外身故後的半個多世紀裏,持續為中國研究學界提供綜合性的思考框架與對話坐標。 1987 年,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創設「列文森圖書獎」,以紀念他的學術貢獻。 舒扶瀾(Franz Schurmann,1926–2010) 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社會學系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現代史、國際政治、越南戰爭,著作有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The Logic of World Power: 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Currents, and Contradictions of World Politics 等。 譯者簡介 董玥 華盛頓大學施友忠中國研究講座教授、中國研究項目主任。主要研究中國現代史,尤其是社會文化史與城市史,著作有《民國北京城:歷史與懷舊》、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Consumptio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合編)、Everyday Modernity in China(合編)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