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代中國經濟政策與市場:從鹽法與茶法到海禁與官營貿易,揭祕兩漢均輸、茶馬互市背後的商業繁榮與政府控制
|
|
|
|
|
|
|
|
|
ISBN |
9786267426661 |
定价 |
NT350 |
售价 |
RM54.70 |
优惠价 |
RM48.68 *
|
作者 |
李劍橋,竭寶峰
|
出版社 |
複刻文化
|
出版日期 |
2024-05-02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40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穿越官府與市井,追蹤明清時期經濟與政策的歷史軌跡】
◎分析海禁放寬後,中國與世界商貿互動的加深與影響
◎揭祕絲綢與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如何促進文化技術交流
◎從墟市到官營貿易,展現古代市場結構的多樣性與動態性
透過歷史,了解古代全球化背景下經濟與文化互動
從兩漢到明清,探索中國經濟政策,見證經濟與市場的演進
▎古代中國的市場與經濟探祕
在探索古代中國的經濟與市場結構時,我們不得不仰望那些古老的朝代,它們以其複雜的經濟政策和市場機制,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產。從漢代的兩漢均輸制度到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每一項措施都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政治理念以及與外界的互動方式。本書旨在揭開這些歷史現象背後的祕密,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了解古代中國市場與經濟的發展脈絡。
▎經濟基石與政策框架
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與市場機制建立在其獨特的社會結構與政治體制之上。從兩漢時期的均輸制度到唐宋的茶鹽法規,再到明清的海禁與官營貿易,每一項政策的推行都與當時的國家需求、社會發展和外部環境緊密相連。這些經濟基石不僅促進了商業活動的發展,也影響了社會結構和階層關係的形成。透過對這些政策框架的分析,我們可以窺見古代中國政府如何透過經濟手段實現對社會的管控與引導。
▎市場機制與商業繁榮
在政策的支持與限制下,古代中國的市場機制逐步成型,各地的市場與商業活動日益繁榮。從地方的墟市到國家級的市舶司,從內陸的茶馬互市到沿海的關市與邊貿,一個多層次、寬廣的商貿網絡逐漸展開。這些市場不僅是商品交換的場所,也是文化、技術與資訊交流的平台,促進了地區間的連繫與互動。商團與中間商的出現,更是推動了長途貿易與商品流通的發展,使得古代中國的市場經濟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對外開放與經濟調整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與市場機制也在不斷調整與變化中對外開放逐漸增多。從唐宋時期開始,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路徑,也成為文化和技術傳播的橋梁。明朝的海禁政策雖一度限制了對外貿易,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政策逐漸放寬,特別是到了明末清初,中國與外界的商貿互動更為頻繁。這一轉變不僅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連繫,也為中國的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經濟與文化的交融
透過對古代中國經濟政策與市場機制的探索,我們可以看到,經濟與文化的交融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商貿不僅促進了貨物的流通,也使不同文化和技術得以傳播與融合。從絲綢之路到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放,從內陸的市場到沿海的貿易港口,每一次的政策調整和市場開放都見證了中國與世界之間互動的加深。這些互動不僅加強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相互理解。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細緻的歷史考察,揭示了古代中國經濟與市場的複雜性和動態性。從兩漢的均輸制度到明清的海禁與官營貿易,從絲綢之路的繁榮到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放,每一個階段都反映了中國與世界經濟和文化互動的深度。本書將助讀者們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國的經濟和社會,也能夠從中獲得對當今全球化世界的深刻洞察。
|
|
|
|
|
|
|
|
|
|
|
|
|
|
|
目錄
市場經濟鹽法
茶法
漕運
和糴
和買
行
鎮
墟市
質庫
邸店
市舶司
匠戶
機戶
錢布
織室
工官
兩漢均輸
兩漢平準
五均六筦
市
關市
鈔關
皇店
官店
明代馬市
茶馬
會館
海禁
貢舶
開中
城市市場
關市與邊貿
蕃坊與蕃市
宮市
民間貨物貿易
長途販運貿易
商團
中間商
官營貿易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李劍橋
知名歷史學家,專精於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曾赴海外深造,獲得多項學術榮譽。李劍橋教授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研究視角在學界享有盛名。
竭寶峰
著名經濟學者,對中國古代貿易與市場機制有深入的研究,並有多部著作深受讀者歡迎,擅長將經濟學理論與歷史實踐相結合,開創性地探討古代經濟政策的現代意義。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