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6267431436 |
定价 |
NT450 |
售价 |
RM70.30 |
优惠价 |
RM60.46 *
|
作者 |
EST編輯團隊
|
出版社 |
布克文化
|
出版日期 |
2024-04-11 |
装订 |
平裝. 全彩印刷. 336 页. 14.8.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8.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EST是一棵大樹,也是一顆種子
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創三贏!
教育是一畝田,教師是農夫,而學生是秧苗。
2021年教育部公告「新世代環境教育發展」政策中長程計畫,也將氣候變遷、永續發展教育及永續發展目標知能,導入既有的環境教育策略中。
因此,我們需要民間慈善環保團體等各方力量,全面強化學生數位環境素養、協助提升學生「新世代環境教育發展」政策中長程計畫的內容目標,讓永續發展教育的理念,啟發學生對環境保護概念及養成節能減碳的氣候行動,進而落實於生活中,強化其對於環境真正的友善行為。
EST是什麼?
EST代表E(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Education Bureau,高雄市政府教育局)、S(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及T(Tzu Chi Foundation,慈濟基金會)的跨域結合,三者以其第一個英文字母,簡稱EST。
EST三方的資源,其實是一個偉大的力量,教育部在地方輔導團積極鼓勵地方政府,創發環境教育解方,透過EST的結合,在人力和設備及經費的整合,可以發揮環境教育加乘效果,更是永續發展教育之集大成。
有一句靜思語:「一個人不能吃盡天下飯,一個人不能做盡天下事。」團隊合作力量大!本書除了記錄EST團隊如何跨域合作,和一路走來的足跡之外;也希望在跨域合作的同時,可以召喚更多人,一起來擴大環境教育的影響力,共同守護地球。所以這本書就是一棵大樹,也是一顆種子。
如何進入本書各章?
本書的第一章「從搖籃到搖籃,永續發展正時興」,經由學者專家對聯合國永續發展SDGs 的論述,進而到我們國家推動環境教育永續發展的目標;學者專家提出的見解與看法,對於有志於推動環境教育,守護台灣家園的環保人士,在倡議與活動、探究與實作、展場解說和科普解析,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氣候時鐘和研究數據會說話,「全球暖化」已經是過去式,一個威脅人類生存的「全球沸騰時代」正來臨。此書的出版,希望透過文字的力量,讓書成林,沸騰你我的心,共同維護這一代的生存環境,才不會危及下一代的生存福祉。
第二章至第四章完善地敘述 EST 三方在各自領域努力的歷程,因為有共同的目標、信念,跨域攜手才能共鳴、互動、共好。秉持此原則,我們搭起這座橋,朝向2050的淨零目標邁進。
第五章的內容,從 EST 的醞釀、產生、簽約合作到環境教育初階志工、進階志工的培訓課程,自然形塑成一棵永續發展的樹。人力的培訓是不可忽視的傳承,學員來自四面八方、社會各個階層;透過學習融入他們自己的信念和行動,去守護自己的家園。
從志工生活模式的行動實踐,可以看出 EST 的培訓課程不是口號式的成長,而是學員因為真心感動,所產生對 NEED 新世代環境教育的共鳴。我們只是幫他們串連起一個福地,鏈結出一個齊心愛地球的力量,找到推動環境教育共構的創意與解方。
其實在社會的不同角落裡,有很多人都願意加入這個綠色生活的行列。借力使力,力量加乘!如果有更多的「EST」跨域合作單位產生,結合更多的個人和團體能量,這個跨域合作的字母會拉得更長,那也是我們期盼的創發更多的地區解方。
大家一起「從搖籃到搖籃」重建消費與生活型態,守護家園的力量就會變得更大!所以,高雄「EST」是一棵大樹,也是一顆種子,「種子的奇蹟」是我EST」加乘、加持、平方變立方,立方再立方。
因為愛與善的循環,種子變成樹,再孕育出更多的種子、更多的幼苗。更多的幼苗又長成更多的樹,「循環經濟、淨零排放」不是夢,為了留給孩子一個乾淨的地球,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創三贏。
本書不僅是一本環境教育的寶典,也是一本環境保護的啟示錄,值得所有關心環境的人閱讀與參考。
──陳其邁(高雄市市長)
編者序〉一粒小種子,如何造就一片森林?
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而永續目標能否落實,最關鍵者便是SDG17。
SDGs 目標17|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面對社會與環境問題,需要眾人團結的力量。團結,加快邁向永續的腳步,透過連結、分享資源、促成合作、共創影響力,落實了SDGs 目標17的行動。
一切源於2021年12月10日,慈濟基金會連結了PaGamO,發展出「慈濟環保防災勇士養成計畫」,高雄的彭子芳老師因為愛地球入校推廣,與陽明國小熱情洋溢的呂淑屏校長相遇,串聯起高雄EST環境教育跨域合作的誕生。
自2022年起由高雄市教育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慈濟基金會,三方共同辦理EST「環境教育志工」培訓系列課程,協力促進永續願景,為深植環境教育培力盡心力,為永續發展教育擴大國際影響力!
隨著兩期兩階段課程完成,不僅僅培育學校環境教育人才、發展貼近在地的創意課程,更全力支持第一線的環境教育工作者, 以不同面向出發,帶領孩子以不同視角展開體驗,陪伴更多孩子在多元環境中學習成長。
EST結合了教育局的「學校教育」、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的「科技教育」和慈濟基金會的「社區教育」,在校園、在社區、在社會各角落中,持續落實氣候行動,用行為改變生活模式,在日常落實SDGs永續發展目標。
EST從地方合作與社會永續的角度出發,進而接軌國際,期盼透過EST三方共構、跨域合作,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合作的起點,能為各縣市公私部門合作推動環境教育作典範,共同提升環境教育志工素養,讓環境教育行動者廣蔚成林。 |
|
|
|
|
|
|
|
|
|
|
|
|
|
|
目錄
★推薦序:
一、打破界限,連結知識:共建跨域環境教育平臺(潘文忠)
二、是思維改變,不是氣候,給你我再次翻轉思維的機會(薛富盛)
三、環境永續 邁向淨零(陳其邁)
四、淨零未來 從心出發(黃華德、李鼎銘)
★編者序:
一粒小種子,如何造就一片森林?
★第一章:從搖籃到搖籃,永續發展正時興
一、從環境教育到永續發展教育:擴充頻寬邁向永續(葉欣誠)
二、喚醒愛自然的DNA 超越我執的環境倫理觀(許毅璿)
★第二章:新世代環境教育——因應在地,跨域永續
一、閱讀高雄 走向永續淨零城市(黃藍儀)
二、環教輔導小組跨域奇思創享 從平方到立方(黃意華)
三、SDGS在校園生活中的倡議與實踐(李美金)
四、永續校園診療所——把脈過去、針砭現在、調養未來(王國村)
★第三章:打造環境永續為主軸的綠博物館
一、探索綠色夢工廠
(一)擘劃綠色願景——綠博物館(楊憶婷)
(二)蛻變綠色園地———科工館綠建築(葛子祥)
(三)享受綠色生活——樂活節能屋(蕭德仁)
二、創新環教展示
(一)氣候變遷新思惟——「氣候任性•臺灣韌性」展示(蘇芳儀)
(二)低碳飲食新玩法——「尋找貪吃鬼」展廳實境解謎(楊傑安)
(三)水保防災新觀念——島嶼關鍵字特展(徐采薇)
三、環教互動教具FUN手玩
(一)與海洋對話——讓海洋教育進入你的生活(劉佳儒)
(二)水與爭鋒——以行動教具體驗節水科技(劉佳儒)
四、典藏環教文物
(一)報天氣防釀災——防災文物蒐藏與研究(葛子祥)
(二)古文物新生命——文物也需要有健檢中心(吳慶泰)
★第四章:邁向淨零和永續 慈濟的創新解方
一、大地環保的創新行動
(一)一句話的神奇力量~「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慈濟基金會環保推展組)
(二)環保站不只環保教育站!(慈濟基金會環保推展組)
(三)從一件毛毯談循環經濟到災害救助~慈濟的環保毛毯(大愛感恩科技)
(四)以永續發展和環境教育為核心的社會企業~大愛感恩的創新與研發(大愛感恩科技)
二、環境教育的創新方案
(一)用「創意」做環境教育 用「行動」發揮影響力(慈濟基金會環保推展組)
(二)化廢為寶:「水立方」~千分之一的水(慈濟基金會環保推展組)
(三)永續發展教育的變形金剛~行動環保教育車(慈濟基金會環保推展組)
(四)線上平臺與跨界合作的力量~環保防災勇士計畫(慈濟基金會環保推展組)
三、 身體和心靈環保的創新方案
(一)最困難卻最有效的減碳行動?推動健康蔬食的創新方案(邱國氣)
(二)從「心」談起~心靈環保的創新解方(慈濟基金會環保推展組)
結語
★第五章:EST是一棵大樹,也是一顆種子
一、醞釀——黃金三角「EST」的共構 (王運敬)
二、誕生——港都跨域得解方(呂淑屏、董中驥)
三、簽約合作——因為愛地球,所以我們相遇 (彭子芳)
四、建構三方跨域合作之旅——EST志工培訓計畫與課程的搖籃(呂淑屏、王運敬、彭子芳)
五、看見新芽在茁壯——EST工作團隊與學員的分享
(一) EST黃金三角,力量加乘(丁雪玉)
(二) 學員的成長心得與善效應(余惠琴、李淑惠、李淑霞、侯秀霖、鄭麗玲、于倩懿、楊愉粧、吳岳玲、劉佳雯、廖麗琴、陳南勝、方曉嵐、許麗美、張淑娟、蔡進元、崔艷、林維毅、陳嬿如)
(三) EST——人間四月天最動人的協奏曲(李秋月)
(四) 活動側記(人文真善美志工)
1.EST環境教育第二期初階志工培訓課程開課典禮
2.五倫之外新六倫 愛自然的哲學觀
六、美麗晨曦 看見希望——EST數據分析與建議(彭子芳)
★第六章:EST攜手共進,共創三贏
一、氣候變遷公民素養 志工永續發展的解方(謝文斌)
二、淨零未來:共創博物館環境教育的新時代(李秀鳳)
三、當責環境的決心(顏博文)
四、種子的奇蹟(呂淑屏、彭子芳)
★附錄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