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朋友說著巴勒斯坦好比台灣—化外之地,去了一趟,看似了解了些皮毛,卻沒能真正深入了解。於是決定再踏上巴勒斯坦,尋找對於「家」與「認同」的想像⋯⋯ 該書《遊走邊緣的國度:那些被遺忘的流亡行李—巴勒斯坦》為以民族誌方法撰寫之田野雜記,內容彙整收錄作者於2018-2023年之間在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的觀察,試圖紀錄期間所遇之真實故事,並非要推翻國家制度下談論的官方歷史,更期待還原個人真實生活的記憶與經驗。同時,作者以各類媒材,如飲食、遺產、刺繡等內容,回應巴勒斯坦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延伸切入「個人」、「家國」、「家園」的議題,延伸思考「土地連結」對於巴勒斯坦人的重要性。 推薦語 ◎沒有異國情調的渲染,摒棄聲嘶力竭的呼喊,作者用蘸滿溫情的筆墨仔細勾勒當地的生活細節;以冷靜的分析揭示巴勒斯坦當下難解的謎局。於是一個個身處過去的「他者」,踏著文字的步履進入台灣的視野中,成為真實且有血有淚的「我們」。聆聽這些故事,才能發現身處不同文化的人們,其實共享著類似的悲歡離合。這或許能為當下台灣的身分和處境,尋找一個參照的座標;替漂泊在外的記憶行李,覓得一張返程車票。— 鍾念雩。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 帶著對藝術、衝突、移動狀態與文化遺產的關懷,作者誠懇地紀錄了自己的足跡,讓多元的場景說話,也讓我們有機會藉由她爬梳記憶的努力,一探她周身所遇世界的點點滴滴。— 廖芸婕, 跨國文字工作者 ◎ 《遊走邊緣的國度》既非嚴肅新聞報導,也非國際情勢分析,而是一位熱愛巴勒斯坦土地文化的台灣藝術工作者,這些年來對於藝術文化在長年衝突下如何被記憶、切割、遺忘、重製與再生的觀察。從飲食文化、視覺藝術、文化資產到考古遺址,身為漸漸混成內人的外人,H在多重尖銳對抗的板塊之間小心遊走,時而進退維谷,時而心懷恐懼,時而開懷忘情,時而據理論評,時而從巴以回望東亞自身的矛盾。透過鏡頭與文字,《遊走邊緣的國度》呈現出一個重重高壓之下,生活中的巴以場景。— R, 獨立譯者
前⾔ 重返邊緣國度 第一部 2018 旅⾏的起點 Starting Point 1 「⼈」、「記憶」與「紀念物」 2短暫的家鄉 3 快忘了我是誰 第二部 家園與掙扎 Balad (بلد) & Struggling 1我是貝都因:隨著土地,隨著風游牧 2我心之歸屬,我的老城 3在游移間參與的旅程 4穿梭穿梭牆:尋找⾃由 5高牆之外:巴勒斯坦—西岸 ● 拉姆安拉 Ramallah ● 伯利恆 Bethlehem ● 納布盧斯 Nablus 6難⺠營:像樂⾼的家 7⼟地記憶:備受壓迫的⽣活 (人物誌) ● Second generation of Palestinians in Jordan ‒ M ● Palestinian citizen of Jerusalem ‒ I ● Palestinian Diaspora from Gaza ‒ HA 第三部 飲食記憶 Food Memory 1穿梭於巴勒斯坦的餐桌間 2這是怎樣的融合、佔領與標籤的過程? 3衝突與資源缺乏 4來⾃老城市場攤販的留⾔ 5去地域化的故事 第四部 藝術的⼲預 Art Intervention 1巴勒斯坦藝術語彙的家園與抵抗 2Voice Out : 多元藝術實踐 ● 巴勒斯坦博物館 The Palestine Museum ● 文化遺產保存組織 RIWAQ ● 卡蘭迪亞國際雙年展 Qalandiya International ● 哈利勒・薩卡基尼文化中心 Khalil Sakakini Cultural Center ● A.M. Qattan 藝術基金會 A.M. Qattan Foundation ● 巴勒斯坦文學節 Palfest ● 巴勒斯坦藝術之家 Palestinian Art Court - al Hoash ● 藝術空間 Darat al Funun 3參與介入的可能:翻轉被迫流離失所者的生活空間 第五部 文化遺產的視角 Views of Heritage 1淺談巴勒斯坦文化遺產法律框架 2耶路撒冷的遺產策展實踐與重建民族國家的敘事 第六部 無⼒的結語 Murmur Murmur 1來自他⼈的印象 2新的旅程:轉變 後話 أمتعة منفية نسيتها 我所遺忘的流亡行李 (阿拉伯譯稿) 參考書目 Reference 視野之外,鏡頭之內 Photography
作者簡介 H 致力於人道援助與發展議題的跨學科實踐者,曾就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注議題與研究面向包含移民、難民、邊緣衝突、藝術與文化遺產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