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1年之前,德意志不是一個國家,是個抽象的概念,是個地理名詞,是由三十九個大小不一的「邦國」組成的鬆散邦聯。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從不覺得自己是虛無飄渺的「德意志人」,反倒覺得自己是有歷史傳統、人親土親的普魯士人、巴伐利亞人或薩克森人。這狀況甚至到普法戰爭結束,威廉一世要加冕登基了,他都更認同自己是普魯士人的王,而非德意志人的帝,滿心不願意地接下德意志的冠冕。
德意志人跟德意志國是人為打造出的想像共同體,而這個新國家和新民族的設計師就是人稱「鐵血宰相」的俾斯麥,他活用「現實政治」策略,整合了國內諸邦、社會主義者與民主主義者、自由派和保守派,讓德國從言人人殊的紛亂國度,搖身一變成為「德意志民族之魂」熾烈的大陸強權。本書試圖闡明,在1871至1918這近五十年間,在俾斯麥與兩代威廉皇帝治下,德國如何成為不靠殖民地經濟,也能崛起的非典型歐洲強國?統治者如何操弄隨時會受外敵(特別是法國)攻擊的憂患意識?主政者如何勾起要剷除「帝國公敵」的敏感神經?好大喜功的德皇威廉二世如何對外施展「世界政策」和「艦隊計畫」?本書也試圖回答歷史上最大的謎團:德國為何一步步走向毀滅自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本書作者霍伊爾1985年生,是目前備受關注學術新星。她在東德出生,兩德統一後在德國求學,後又前往英國深造,獨特的成長和求學經驗豐富了她的眼界,也打下深厚的歷史研究底子。長期關注現實政治議題的她也時常為全球各報章媒體撰寫文章,這使她的寫作除了充滿對當代問題的關懷,也更面向大眾,絕非學術象牙塔內讓一般人難以閱讀的艱澀文字。
安德魯.羅伯茨(Andrew Roberts)、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蒂莫西.布萊寧(Timothy Blanning)、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理查.奧弗瑞(Richard Overy)等學界名宿一致推薦,皇家歷史學會成員羅伯茨評價這本書是「近年來最優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實錄」。大英博物館前館長麥葛瑞格認為本書把「五十年份的錯綜複雜(歷史),濃縮成一段引人入勝、關照全面的敘事。」劍橋大學榮退教授布萊寧則推薦本書「是了解德國這段關鍵歷史的絕佳入門。」
本書榮獲《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倫敦時報》、《金融時報》選書殊榮,在亞馬遜(1,484位讀者評分)與goodreads網站(1,739位讀者評分)也獲得4.5分與4.2分的讀者高分好評。
國際推薦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成員、《邱吉爾:與命運同行》作者──安德魯.羅伯茨
˙劍橋大學榮退教授──蒂莫西.布萊寧
˙大英博物館前館長── 尼爾.麥葛瑞格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蒙提費歐里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 ──理查.奧弗瑞
國際書評
˙卡提雅.霍伊爾這本書爬梳充分,書寫翔實,是近年來最優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實錄。她剴切主張,起於凡爾賽宮鏡廳的第二帝國,不見得非得終於大戰;她還路見不平,把俾斯麥從「希特勒先行者」的汙名中救了出來。第二帝國是歐洲史相當重要的一段,而本書絕對會成為打底的作品。──安德魯.羅伯茨(Andrew Roberts),《邱吉爾:與命運同行》(Churchill: Walking with Destiny)作者
˙暢快好讀。卡提雅.霍伊爾設法把五十年份的錯綜複雜,濃縮成一段引人入勝、關照全面的敘事,而這段故事每個歐洲人都應該曉得,應該了解。──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作者
˙言簡意賅,一語中的,以妙趣橫生的手法深入探討第二帝國的興亡,是了解德國史這段關鍵的絕佳入門。──蒂莫西.布萊寧(Timothy Blanning),《追逐榮耀》(The Pursuit of Glory)作者
˙絕妙、權威、吸睛。──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作者
˙世人老是把一八七一年誕生的德意志帝國,當成恐怖納粹的不祥前兆。霍伊爾幫助我們了解,德意志帝國其實蘊含其他的可能性,是大戰之災厄傷害了這一切。對於今天想了解德國起源的人來說,這本書輕薄好讀,必讀。──理查.奧弗瑞(Richard Overy),《轟炸戰》(The Bombing War)作者
˙無論是學者還是一般「歷史迷」,想了解現代德國如何成形,想找一本好讀但又有權威的入門讀物,看霍伊爾的《鐵與血之歌》就夠了。大家熟悉的政治與軍事交手都描述得很有意思。俾斯麥與身邊的人都有得到公允的評價。不過,對於同時期德國文化與民眾生活中有趣但少有人知的環節,作者也有不少探討。生機盎然、動盪多變、仍在演變中的德國社會,是怎麼樣只用數十年的自我鞭策,就從有氣無力、若即若離的封建邦國拼圖,化為一九一四年的文化、經濟與軍事巨人德意志?對於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來說,文化與常民生活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政治與軍事。霍伊爾講述拿破崙時代到大戰之間的德意志,無論是敘事還是歷史分析方面,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大推。──弗瑞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一九三九》(1939)作者
˙主題重要而複雜,口吻清晰而有力。──凱翠琳.克雷(Catrine Clay),《德國有好人》(The Good Germans)作者
˙霍伊爾用靈活的筆觸,搭配令人嘆為觀止的學術功力,讓德國歷史上這段濃重的時期活了過來。讀完超滿足,超推薦。──茱莉亞.波依(Julia Boyd),《第三帝國的旅人》(Travellers in the Third Reich)作者
˙霍伊爾這部傑作寫的是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一八年間德意志帝國的興亡,內容不僅充滿細節,而且真知灼見頗具啟發。她簡明扼要,寫出德國外交政策在俾斯麥失勢之後的改變,以及威廉皇帝更加挑釁的世界政策是怎麼推波助瀾,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蘭克.麥可唐納(Frank McDonough),《希特勒年間》(The Hitler Years)作者
˙對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興起,我們大家都該有更多的認識,畢竟二十世紀的重大災難,就是源於俾斯麥口中這個以鐵血建立的帝國。霍伊爾妙筆生花,讓這段歷史變得平易近人,並生動勾勒出俾斯麥的政治天才與德皇威廉二世幼稚的自我中心。──麥可.波蒂略(Michael Portillo),《波蒂略不列顛秘史》(Portillo’s Hidden History of Britain)作者
˙《鐵與血之歌》以精采的方式,把一段複雜的歷史融會貫通,不僅引人入勝,而且深具啟發,想必會受到學界與一般讀者的歡迎。──羅傑.摩爾豪斯(Roger Moorhouse),《一馬當先》(First to Fight)作者
媒體選書
˙流暢、完整、迷人。──多米尼.桑布魯(Dominic Sandbrook)《星期日泰晤士報》
˙棒透了……文風流暢,說之以理,《鐵與血之歌》不僅以出色的方式講述這段重要的歷史時期,更是學界新星駕到的證明……。霍伊爾針對一九一四年衝突的起因,繳出一份細緻、全面的探討。──掃羅.大衛(Saul David),《每日電訊報》
˙俾斯麥創造了德國,霍伊爾表示對這樣的德國而言,「唯一能凝聚眾人的經歷,就是與外敵之間的衝突。」俾斯麥擔心三十九個邦國會再次分裂,於是用「不間斷的衝突」來餵養德國,喚醒民眾對於內部敵人,也就是天主教徒、社會主義者與少數族群的敵意。霍伊爾縝密的研究,讓人看到一九一四年戰爭的長期助跑。──《每日電訊報》2021年夏季選書
˙關於德國成為德國的時代,素材之多令人望而生畏,但霍伊爾卻能巧妙拿捏,寫下立場持平,卻又極其好讀的介紹……是一本優雅的新書。霍伊爾生動描述了威廉的傲慢拙劣。皇帝這麼容易說錯話,害得大臣經常得把他的即席演講,倉促重寫成逐字稿,發稿給媒體。──奧利佛.慕迪(Oliver Moody),《倫敦時報》
˙脆弱的政治、分裂的社會與無所不在的窮兵黷武,這些題材令霍伊爾這段結構緊密的敘事書寫,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度與連貫性。──東尼.巴柏(Tony Barber),《金融時報》2021年夏季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