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臺灣百年新詩》分上下兩卷: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是黃粱經營27年的心血結晶,也是唯一一部以「臺灣主體性」為核心考量,歷史脈絡、新詩文化、審美評價三方並重的臺灣新詩百年總覽,時間跨度從1873年延續到2022年。 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導論、一章至七章,內涵簡介如下: 導論〈百年新詩的歷史裁決與典範確立〉。本文陳述「新詩」的定義與歷史區間,說明本書的史觀史識、歷史脈絡與文化座標,鋪陳百年新詩發展過程的歷史背景,解釋歷史敘事框架與詩學闡釋模式,簡介各章內容,總結本書的文學意圖與精神傾向。 第一章〈臺灣早期新詩(1873-1949)〉。本章分作五部分:一、臺灣南島民族與古謠部落頌,簡介排灣族古謠部落頌。二、「臺灣意識」肇始與「臺灣新詩」創生,澄明「臺灣意識」之醞釀與「臺灣新詩」的發源。三、清領與日治時期的臺灣新詩,介紹「白話字詩」,敘述「日治時期」的新詩文化與歷史沿革,評介20位詩人,包括賴和、張耀堂、王白淵、追風、張我軍、楊華、楊雲萍、郭水潭、楊熾昌、林精鏐等。四、戰後初期(1945-1949)的臺灣新詩,引介3位「銀鈴會」同人:詹冰、林亨泰、錦連。五、臺灣早期新詩的理念與精神,總結臺灣早期新詩的反抗精神。 第二章〈從抑鬱到奮起:「跨越語言的一代」〉。本章首先敘述戰後「臺灣新詩」面臨的歷史性挑戰,接著評介8位「跨越語言的一代」詩人:吳瀛濤、詹冰、陳千武、林亨泰、羅浪、錦連、陳秀喜、杜潘芳格;針對具體文本進行詩學闡釋,陳述他們跨語言詩寫的艱辛過程,並對語言風格與文化特質進行整體性歸納。 第三章〈《笠》的誕生與「笠詩社新世代」〉。本章分作三部分:一、《笠》的誕生與定位。二、「笠詩社新世代」詩人群評介,介紹10位,從葉笛(1931-)到利玉芳(1952-)。三、「笠」詩群的貢獻與考驗。本章一方面肯定「笠詩社」對臺灣新詩發展的貢獻,另一方面對《笠詩刊》的編選內容、「笠詩社」菁英老化後繼乏人、「笠詩群」表層現實主義的書寫傾向提出分析與建言。 第四章〈「大陸來臺詩人」與臺灣新詩發展〉。分四部分:一、臺灣多元族群與「大陸來臺詩人」。二、「大陸來臺詩人」文本評介,介紹12位,從覃子豪(1912-)到鄭愁予(1933-)。三、「大陸來臺詩人」與臺灣新詩發展。四、臺灣新詩文化的主體性。第四部分尤其重要,涉及兩個命題:建構臺灣主體性的兩難抉擇、「臺灣意識」與「臺灣主權」。本章也對「大陸來臺詩人」與「跨越語言的一代」進行修辭模式比較。 第五章〈「戒嚴世代」詩人群雄並起〉。介紹「戒嚴世代」生活的時代背景,對16位「戒嚴世代」詩人群進行文本評介,每位作者選擇最具代表性的詩文本(1-3首)進行詩學闡釋與風格評析。出生年最早葉維廉(1937-),出生年最晚孫維民(1959-)。最後對「戒嚴世代」詩人群進行整體評估,比較「戒嚴世代」與「笠詩社新世代」詩文本的審美差異,分析臺灣新詩「中堅世代」與前後世代的詩學關聯。 第六章〈「解嚴世代」詩人眾聲喧嘩〉。介紹「解嚴世代」生活的時代背景,對16位「解嚴世代」詩人群進行文本評介,出生年最早陳克華(1961-),出生年最晚黃岡(1986-)。最後對「解嚴世代」詩人群進行整體評估,比較「解嚴世代」與「戒嚴世代」詩文本的審美差異,也對「詩」的時代風氣與文化位階進行反思。 第七章〈新詩文化周邊命題的考察反思〉。本章探索五個新詩文化周邊命題:詩集團、詩論爭、詩事件、詩現象、詩評論。詩集團:介紹重點詩社、詩刊的發展脈絡與文化風潮。詩論爭:簡述「現代主義論戰」、「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的論爭過程、文化內涵與影響。詩事件:歸納各個年代影響與助益「臺灣新詩」發展的重要事件。詩現象:分析非華語新詩創作的興起、網路詩書寫、新詩教育長期遲滯、臺灣詩壇的造神熱。詩評論:對詩評書寫與文學獎評審機制的諸種缺失嚴肅檢討。最後對臺灣新詩文化進行考察與反思,提示新詩文化重構之道。 分不清喜悅或悲傷 寫下的,沒有寫下的 在詩與歷史的相互孕育中肅穆誕生 滄桑的嬰啼太引人非議 無畏壓迫,悲憫凝視 強敵環伺,定靜淬鍊 以暴雨、血雨、黑雨,將臨的烽火之雨 為你命名 足下的沃腴田野,心底的動盪家園 拈香祝禱,垂首感恩的父老兒女 艱難苦楚的百年行腳 披瀝肝膽,扎根斯土,昇揚為詩 本書特色 ★黃粱經營詩學研究27年的心血結晶,也是唯一一部以「臺灣主體性」為核心考量,歷史脈絡、新詩文化、審美評價三方並重的臺灣新詩百年總覽。 ★討論臺灣新詩從1873年至2022年的歷史進程,彰顯詩與歷史的對話交流,針對臺灣新詩文化進行考察、反思與重構。
導論 百年新詩的歷史裁決與典範確立 一、本書的「新詩」定義與歷史區間 二、本書的史觀與史識 三、本書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座標 四、百年新詩發展過程的歷史背景 五、臺灣百年新詩的歷史分斷 六、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 七、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 八、臺灣百年新詩文化圖譜 【參考文獻】 第一章 臺灣早期新詩(1873-1949) 一、臺灣南島民族與古謠部落頌 (一)臺灣南島民族 (二)排灣族古謠部落頌 二、「臺灣意識」肇始與「臺灣新詩」創生 三、清領與日治時期的臺灣新詩 (一)白話字時期1873-1935 1、台語白話字的源流 2、「白話字詩」文本簡介 (二)新詩萌芽期1920-1932 1、《臺灣青年》雜誌創刊 2、提倡白話文,創辦新文學刊物 3、「臺灣新詩」萌芽期的文學環境 4、臺灣早期新詩的日本化、中國化與臺灣化 5、「臺灣話文」論爭 6、陳奇雲、王白淵、楊熾昌出版日文新詩集 7、賴和發表漢文長詩〈流離曲〉 (三)文化伸展期1932-1937 1、《福爾摩沙》、《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創刊 2、「鹽分地帶」詩人:郭水潭 3、「鹽分地帶」詩人:吳新榮 4、「鹽分地帶」詩人:林精鏐 5、關懷弱勢族群的楊守愚 6、楊熾昌與「風車詩社」 7、「風車詩社」林修二與李張瑞 8、留學日本的文藝青年:巫永福 9、留學日本的文藝青年:翁鬧 (四)戰時內斂期1937-1945 1、本土「臺灣文學」與日本「外地文學」的抗衡 2、逃避現實:邱淳洸與意識抵抗:楊雲萍 3、楊雲萍、楊熾昌、林精鏐之異同 四、戰後初期(1945-1949)的臺灣新詩 (一)行政長官公署強制報刊禁用日文 (二)「銀鈴會」同人詹冰、林亨泰、錦連 (三)跨越語言的艱難考驗 五、臺灣早期新詩的理念與精神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從抑鬱到奮起:「跨越語言的一代」 一、戰後「臺灣新詩」面臨的歷史性挑戰 二、「跨越語言的一代」詩人群評介 (一)吳瀛濤 思想家氣質的抒情詩人 (二)詹冰 非文學語域造就詩歌空間 (三)陳千武 自然語境混和歷史語境 (四)林亨泰 強調語言秩序的組織變化 (五)羅浪 以長期沉默垂釣詩思 (六)錦連 冷靜客觀的心靈鏡像 (七)陳秀喜 女性生命之激昂與堅毅 (八)杜潘芳格 充盈基督信仰的詩風 三、語言風格與文化特質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笠》的誕生與「笠詩社新世代」 一、《笠》的誕生與定位 二、「笠詩社新世代」詩人群評介 (一)葉笛 靜謐微笑接受死亡的邀請 (二)白萩 臺灣人內心的戒慎與哀愁 (三)黃荷生 悲傷沉鬱的詩意迴響 (四)岩上 富有同理心的包容觀照 (五)杜國清 駕馭敘事運用諷喻的才華 (六)李敏勇 融合經驗與想像的政治詩 (七)陳明台 悲劇性構圖的詩章 (八)鄭明 懇切道出卑微的心聲 (九)江自得 浪漫與現實的巧妙結合 (十)利玉芳 反映弱勢族群的生存境遇 三、「笠」詩群的貢獻與考驗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大陸來臺詩人」與臺灣新詩發展 一、臺灣多元族群與「大陸來臺詩人」 二、「大陸來臺詩人」文本評介 (一)覃子豪 象徵主義詩章 (二)紀弦 現代派領航員 (三)周夢蝶 蘊藉深遠的貼心撫觸 (四)方思 以靜默相感,以寂寞和鳴 (五)余光中 講究格式,注重修辭 (六)洛夫 心靈視域的魔歌 (七)管管 形象思維生猛奇兀 (八)楊喚 孤獨感強烈的詩與詩人 (九)商禽 融化現實的固定樣態 (十)瘂弦 歌謠風與戲劇張力 (十一)鄭愁予 清麗婉約的抒情 (十二)吳望堯 特異的心象與豪情 三、「大陸來臺詩人」與臺灣新詩發展 (一)「大陸來臺詩人」的文化風貌 (二)「大陸來臺詩人」主導的三大詩刊 1、戒嚴時期臺灣的文化環境 2、《現代詩》的現代性文化理念 3、續航力強大的《創世紀詩刊》 4、《藍星》現身,覃子豪死得太早 (三)「大陸來臺詩人」對臺灣新詩的貢獻 1、創辦詩刊鼓舞新詩寫作 2、填補1950年代臺灣本土新詩的被迫缺席 3、豐富臺灣新詩的文化內涵與修辭模式 四、臺灣新詩文化的主體性 (一)建構臺灣主體性的兩難抉擇 1、「臺灣詩人選集」與《二十世紀臺灣詩選》 2、《他們在島嶼寫作》與「臺灣文學經典三十」 (二)「臺灣意識」與「臺灣主權」 1、「大陸來臺詩人」對「臺灣意識」的排斥 2、「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交鋒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戒嚴世代」詩人群雄並起 一、「戒嚴世代」生活的時代背景 二、「戒嚴世代」詩人群文本評介 (一)葉維廉 出神狀態與正言若反 (二)林泠 隱藏著一樁祕密情事 (三)朵思 潛意識波湧的跡痕 (四)楊牧 聲韻波動與意念懸宕 (五)吳晟 關懷臺灣的鄉土詩篇 (六)蘇紹連 現實情境的想像變形 (七)馮青 批評意識強烈的詩章 (八)零雨 將詩歌寫作視同創世排練 (九)陳育虹 直覺敏銳,意念曲折 (十)陳義芝 語詞雅致,語調靈動 (十一)陳黎 風格多變的創作者 (十二)向陽 觸入現實底層的實驗詩 (十三)羅智成 文化懷抱與歷史心結 (十四)卜袞 跌宕想像力的布農族語詩 (十五)夏宇 背著你背著我跳舞 (十六)孫維民 對絕望者作出深刻素描 三、小結 (一)「戒嚴世代」詩人群整體評估 (二)「戒嚴世代」與「笠詩社新世代」詩學比較 (三)「中堅世代」與前後世代的詩學關聯 【參考文獻】 第六章 「解嚴世代」詩人眾聲喧嘩 一、「解嚴世代」生活的時代背景 二、「解嚴世代」詩人群文本評介 (一)陳克華 邊緣化處境的同志議題詩 (二)瓦歷斯‧諾幹 與泰雅祖靈的連結 (三)羅任玲 靜謐明淨的性靈之詩 (四)鴻鴻 以夢幻語境探索社會現實 (五)阿芒 勇於夢想,享受浪蕩 (六)許悔之 文字簡練,收攝恰當 (七)唐捐 用打鐵寫詩,用賣笑寫詩 (八)陳大為 文化圖像與歷史見識 (九)隱匿 隱約流露出自嘲意味 (十)鯨向海 描述社會群眾的集體症候 (十一)楊佳嫻 文化修辭加轉喻修辭 (十二)蔡宛璇 撫摸存在,感官編織 (十三)廖人 另類詠懷與現代風景 (十四)喵球 調和生活紀實與心靈聚斂 (十五)楊智傑 撲朔迷離的詩歌空間 (十六)黃岡 通曉「詩」魅惑之力 三、小結 (一)「解嚴世代」詩人群整體評估 (二)「解嚴世代」與「戒嚴世代」詩學比較 (三)「詩」的時代風氣與文化位階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新詩文化周邊命題的考察反思 前言 一、詩集團 (一)現代詩社、藍星詩社、創世紀詩社、笠詩社 (二)競相創辦詩刊的風潮 (三)《龍族》、《陽光小集》、《衛生紙詩刊+》 二、詩論爭 (一)「現代主義論戰」 (二)「現代詩論戰」 (三)「鄉土文學論戰」 三、詩事件 (一)1950-1970年代影響「臺灣新詩」的事件 (二)1980-1990年代彰顯「臺灣新詩」的事件 (三)2000年之後助益「臺灣新詩」的事件 四、詩現象 (一)非華語新詩創作的興起 (三)新詩教育長期遲滯 (四)臺灣詩壇的造神熱 五、詩評論 (一)詩評書寫的嚴肅性 (二)文學獎評審的專業機制 六、新詩文化的考察、反思與重構 (一)新詩文化的考察 (二)新詩文化的反思 (三)新詩文化的重構 【參考文獻】 黃粱簡介
作者簡介 黃粱 臺灣重要詩人、詩評家。詩2首入選《空白練習曲──《今天》十年詩選》(臺灣詩人入選者僅有商禽與黃粱),詩4首入選德國漢學家蔣永學編譯臺灣文學選集《天海之間》(新詩文本39件黃粱獨佔4件,居存世詩人之首)。1996年發表〈詩與歷史──臺灣早期新詩的精神裂隙和語言跨越〉,策畫「跨越語言的一代」五人詩輯(《雙子星》第3期)。1997年出版新詩評論集《想像的對話》,1999年、2009年策畫主編唐山出版社《大陸先鋒詩叢》20卷。2002年應《創世紀詩刊》之邀,撰寫〈創世紀森林浴──品鑑臺灣特有的十六種詩飛羽〉(日本《藍BLUE文學雜誌》7•8合輯)。2007年策畫「臺灣中生代(1949-1969)十三家詩選專輯」(北京《詩探索作品卷》)。2020年完成166萬字巨著《百年新詩1917-2017》,評介全球範圍340位詩人,闡釋2,600首漢語新詩。著作:30年詩選《野鶴原》、二二八史詩《小敘述》、雙聯詩集《猛虎行》、詩文集《君子書》、新詩史論集《臺灣百年新詩》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