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只有當我們看到陶淵明是多麼深刻地植根于文學和文化傳統,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他對傳統的革新。手抄本文化的世界變動不居,而這種流動本質在我們的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尚未得到正確的理解或重視。我們將會發現,陶淵明的詩歌文本,即使在詩人逝世之後,仍被後人不斷地生產和創造。傳統意義上那個“真正的陶淵明”,只是陶淵明眾多可能的形象之一。 ——田曉菲 “校書如拂塵,旋拂旋生”,“塵幾”是對校勘與編輯的完美比喻,也象徵著我們對嘈雜無序的手抄本世界的雲遊。本書為田曉菲的學術成名作,旨在探討讀者如何積極主動地參與對“陶淵明”的生產和創造,從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淵明形象被逐漸構築與塑造的軌跡。通過檢視文本傳播的機制與歷史,作者展現了中國中古時期文本的流動性,以及手抄本時代的文本如何因為後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構和變形。
引 言 杜詩與韋氏妓:手抄本文化中讀者與文本的關係 “求真”的誤區 生塵的幾案 第一章 得失之間 見山與望山 有人夜半持山去 得與失 亂 曰 第二章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正名:五柳先生與六朝隱逸話語 重構五柳先生:傳記四種 第三章 失去的田園:歸陶 不受歡迎的植物 “頗為老農” 飲食與文字 第四章 飲食、死亡與敘事 得 仙 何有於名? 閱讀到天黑 文化想像的版圖和燃燒的文字 第五章 成 器 中空的羞恥 榮 木 清算與盤點 紫葵的悲哀 無 成 第六章 實/ 石證 栗 裡 場所與空間 “吐痕尚新” 石頭記:一個關於文學的寓言 結 語 附錄一 文本的歷程 附錄二 清醒的闡釋:《述酒》 附錄三 陶詩選評 引用書目 中文版後記
田曉菲,哈佛大學東亞系中國文學教授,《早期中古中國》(Early Medieval China)雜誌主編。著有《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的行旅寫作》《赤壁之戟:建安與三國》《秋水堂論金瓶梅》《“薩福”:一個歐美文學傳統的生成》《影子與水文:秋水堂自選集》等。英文譯著包括《微蟲世界:一部太平天國回憶錄》《顏之推集》。參與撰寫《劍橋中國文學史》《牛津中國現代文學手冊》,參與主編並撰寫《牛津中國古典文學手冊(西元前1000-西元900年)》。曾擔任哈佛大學東亞地域研究院主任,獲哈佛大學卡波特獎、哈佛大學文理研究學院孟德爾松優秀導師獎、美國學術團體協會孟旦百年中國藝術人文研究課題獎。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