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影響後世極大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作於1717-1723年間。
在那之前呢?有哪些作曲家或是哪些同類型的作品,在這個領域的發展上佔有一席之地?甚或可能對巴哈有所影響?回顧十七世紀的歐洲,法國和義大利風格主導了古典音樂的發展。
而在法國,十七世紀後半的五十年間(1650-1700),以低音古提琴為主角的無伴奏組曲形式已然發展成熟,其中又以杜布森、聖柯隆貝二人的創作最為豐富。
杜布森和本輯中另一位作曲家馬契的資料都不多,只知他們二人是一起學習古提琴,對於以低音樂器獨奏的方式來寫作舞曲形式的組曲,算是奠基者。
而聖柯隆貝和弟子馬林‧馬萊則拜電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或譯「世界的每一個早晨」)盛名所賜,愛樂者對他們較為熟悉。 聖柯龍貝在低音古提琴上加了第七條弦,使其音域較為寬廣,聲音因而更加豐富飽滿。
他的大量創作包括至少六十七首的兩支古提琴合奏曲,以及多達170首的古提琴獨奏曲,使人相信他本身也是一位優秀的古提琴演奏家。
活到1728年的馬林‧馬萊,見證了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的誕生,他是銜接十七世紀後期到十八世紀初期,在古提琴創作上的重要人物,也是聞名歐洲的低音古提琴演奏家。
本輯另一位作曲家尼可拉斯‧哈特曼是聖柯龍貝的老師,加上馬林‧馬萊,祖孫三代的師承勾勒出法國風格的脈絡與演變。
擔綱本輯演奏的英國大提琴/低音古提琴演奏家查爾斯‧麥德蘭,曾在巴黎音樂院隨大提琴家Maurice Gendron習琴,之後前往維也納隨Wolfang Herzer學習,並在薩爾茲堡接受古樂大師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的指導。
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院畢業後,再隨著名的低音古提琴大師Wieland Kuijken學習。 1978年和小提琴家Ingrid Seifert共同創立倫敦巴洛克古樂團(London Baroque),同時擔任該團指揮。 麥德蘭在此使用的是一把1680年來自倫敦的低音古提琴,音色飽滿豐美,十分耐聽。 (Cello Classics/Lins)
曲目 1-8. 尼可拉斯‧哈特曼Nicolas Hotman 1610-1663:d小調組曲 9-14. 杜布森Le Sieur Dubuisson ?-1688:d小調組曲 15-21. 馬契Le Sieur de Machy ?-1692:G大調第四號組曲,選自古提琴小品Pieces de Viole 22-29. 聖柯隆貝Jean de Sainte Colombe 1615-1701:d小調組曲 30. 馬林‧馬萊Marin Marais 1656-1728:聖柯隆貝之墓Tombeau pour 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
低音古提琴bass viol:查爾斯‧麥德蘭Charles Medlam 巴洛克魯特琴theorbo(一種大型低音魯特琴):William Carter (track 30) 錄音:2010年
【得獎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