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前言 何以中國 i 自然編 01 孕育中華民族的自然環境 003 好山好水好地方:多樣而優越的自然環境 004 孕育中華文明的全新世氣候最溫暖時期 008 得天獨厚的地貌環境 012 氣候變化促進民族與文化融合 016 02 黃河與中華文明 021 石質農具鑿開沉睡的黃土地 023 黃河文明向四周其他地區的輻射和影響 030 黃河氣韻關聯民族的精神氣質 035 03 長江:稻作文明與魚米之鄉 045 世界稻作文明的發源地 047 稻作文明形塑了中華文化的空間形態 049 長江稻作文化與黃河粟(麥)作文化的差異與互補 054 04 華夏文明中的山脈 063 山脈與歷史 064 五嶽:高山神聖性的代表 069 05 秦嶺—淮河線:中國的“南與北” 079 南北地理分界線的確立 080 中華文明發展的軸心地帶 085 交流融匯,和合南北 087 06 “胡煥庸線”:中國的“東與西” 093 什麼是“胡煥庸線”? 094 “胡煥庸線”能否突破? 097 如何破解“胡煥庸線”難題? 099 人文編 07 天地之中:中國古代都城的選址與佈局 105 西安與北京:中國古代都城的最佳選址 106 中軸對稱:中國古都城市佈局的基本追求 109 天地之中:中國古代都城營建的基本理念 119 08 長安敘事:大一統王朝都城的經典與榮光 125 大一統王朝都城話語體系的內涵 126 大一統王朝都城話語體系的演進 127 大一統王朝都城話語體系建構的意義 135 09 體國經野:中國省制的由來 137 “省”的來龍去脈:中央機關地方化與歷代行省劃分 138 多民族統一國家與建省模式 142 省制演進的規律性認識 144 10 長城: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 147 綿延萬里:古代長城的構築、分佈與其作用 148 堅固屏障:古代長城構築技術的發展 155 頑強堅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160 11 大運河:縱貫南北的大動脈 165 運河與漕運的歷史脈絡 166 溝通地理空間的工程傑作 169 國家統一政權穩定的風向標 172 城鄉經濟發展的大動脈 174 社會文化交流匯融的載體 175 歷史地理標識的當代傳承 178 12 都江堰:人類生態文明的傑出典範 181 李冰其人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典範意義 182 都江堰水利工程概說 184 都江堰留給後世的文化遺產及意義 188 13 萬里通途:中國歷史上的陸路交通 195 通達全國的陸路交通網絡的開拓 196 中國驛傳制度的形成、發展與演進 200 陸路交通與驛傳制度的重要歷史作用 205 14 方言: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有聲印證 211 漢語方言的形成和地理分佈 212 移民方式與方言地理分佈類型 215 方言地理與人文地理 217 地名的區域文化特徵 221 15 農耕文化:鄉土中國的文化本根 225 農耕文化的生態屬性 226 迴圈永續的傳統農業 232 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235 16 天人合一: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理念 241 “天人合一”中“自然之天”理念的發掘 242 “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源 244 從“天人合一”到萬物一體 248 中外編 17 陸上絲綢之路與中外交流 261 古代絲綢之路的形成 262 古代絲綢之路的基本路線 265 “絲綢之路”,唯美絲綢 270 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互鑒 272 絲路精神需要發揚光大 275 18 鄭和下西洋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 277 鄭和下西洋核心地理概念“西洋” 278 從海上給陸海絲綢之路畫了一個圓 282 拉開早期全球化的序幕 284 鄭和下西洋給我們的啟發 287 19 全球化與明清以來中國經濟重心的東移 291 “基本經濟區”概念 292 從“蘇松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 293 經濟重心的東向轉移 295 明清中國是全球經濟的重要一環 298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