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被世界理解,哪怕徒勞無功
27歲華裔女作家匡靈秀斬獲科幻界諾獎星雲獎,軌跡獎,英國國家圖書獎
語言即魔法,翻譯即背叛
設定新穎的銀條奧秘,小人物撼動帝國根基
殖民主義、身份認同、語言翻譯、暗黑學院……堪稱“工業革命時期的哈利·波特”
【內容簡介】
19世紀20年代,瘟疫席卷廣州,男孩羅賓全家慘死,而他死里逃生,神秘的洛弗爾教授出手相救,把他帶往大洋彼岸的英國倫敦培養成人,只為使他有資格進入巴別塔內學習。
巴別塔是這個世界的翻譯中心,也是魔法的中心。塔中精通多門語言的學者借助翻譯使魔法生效。翻譯不可能完美,所以在翻譯過程中丟失或扭曲的含義就被銀條捕捉並展現。刻字的銀條是帝國力量的源泉,它使英國的艦隊所向披靡,促使白銀工業革命誕生,還幫助英國把全世界的白銀卷入囊中。
隨著學習的深入,羅賓沈醉於翻譯魔法,卻不知道自己和同伴即將卷入一場醞釀已久的陰謀當中……消失的學生,詭秘的社團,當惡意、嫉妒、貪婪和暴力充斥這座理想之塔,是忠於自己母語與故土,還是在異國他鄉繼續茍活,他們必須做出抉擇。
【編輯推薦】
一、語言即魔法。設定新穎的魔法奧秘,它來源於翻譯時丟失的語義,只要一個詞翻譯出來與原意有所差異,魔法就會在銀條上生效。
咒語:囫圇吞棗/To accept without thinking。
效果:甜膩滋味充斥著他的口腔。他快要被蜜棗噎死了。喉嚨堵得嚴嚴實實,他無法呼吸——
咒語:無形/invisible。
效果:他們沒有了形態,飄蕩著,擴張著。他們是空氣,是磚墻,是鵝卵石地面。
二、史詩般的恢宏敘事,真實還原的牛津古老校園,渺小的人物如何撼動帝國的根基,孤獨無助的時刻只有依靠友誼。
電報的發明、照相機的誕生,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白銀魔法息息相關。它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背後推手,是協助帝國殖民擴張的幫兇。當人物的選擇與歷史的走向相互重疊,小說的厚重由此顯現。作者參照牛津史與過往學習經歷,還原了古老的牛津校園。《巴別塔》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對主角羅賓的塑造。在小說結束時,試著回顧一下小說的開頭,你會發現羅賓的變化有多大。他的悲傷、憤怒、進退兩難、掙紮、善良以及相對短暫的幸福時刻都讓人感覺如此真實。他要戰勝的嫉妒、貪婪、人物的善良一次次遭受著考驗。幸運的是,羅賓還有陪伴他的三個小夥伴。
三、翻譯即背叛。語言不是涵蓋一整套普世概念的術語表,翻譯也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它是戴著鐐銬舞蹈,是遺憾的藝術,是巴別塔的詛咒。
翻譯意味著對原意的損毀,還意味著對母語的欺騙。當羅賓發覺自己所鐘愛的翻譯魔法,成為帝國侵略的幫兇,他陷入遲疑與猶豫。是遵循內心的道德指引投身反抗,還是茍且偷生享受榮華富貴?
四、封面沿用美版封面,主視覺巴別塔氣勢恢宏。書名采用燙金工藝,內封專色印金工藝,封面魔法能量線往塔尖匯聚象征著巴別塔在這個世界魔法中心的地位。
【名人推薦】
韓松、姚海軍、何平、苗煒、陳楸帆、肖鼠擊掌推薦
《巴別塔》的作者是出生在廣州的匡靈秀,敏銳捕捉到了語言學習和帝國貿易及戰爭的關系,她安排男主角羅賓前往牛津學語言,然後安排另一位主角來勸誡羅賓——你要認識到殖民者與帝國的不公正與非正義,你要反抗。羅賓陷入兩難境地,他不想破壞平靜的學習生活,也不願違背良心。小說前兩百頁可能有太多關於語言學習的內容了,讀者期待看到更多魔法,可作者偏偏不停地講語言學習和翻譯理論。但如果你有耐心,會發現這個故事的迷人之處,語言不就是魔法嗎?這本以牛津大學為背景的小說,會激起你對語言學習的興趣。
——作家 苗煒
《巴別塔》如同一件自我指涉的精巧藝術品,展現了一個以翻譯為魔法的架空世界,同時又無比犀利地借助充滿代入感的角色與扣人心弦的劇情,揭露了語言作為一種強大的權力武器,如何被帝國主義用於殖民、操控、混淆並創造新的現實。匡靈秀完美地平衡了現實與虛構,學術與通俗,野心勃勃地打破類型界限,堪稱傑出。
——科幻作家 陳楸帆
匡靈秀筆下奇妙的魔法設定,開啟一段關於貿易和殖民、文化和技術的另類歷史。跟隨主人公在學術體制中的成長之路,讀者也被那些經典問題不斷敲打:知識生產和權力運作擁有怎樣糾纏不清的關系?巴別塔為擁有邊緣身份和語言天賦的年輕人提供的學術舞台,也正是逐漸覺醒的主人公和他的夥伴們不得不痛苦正視的庇護所。無疑,這庇護是由暴力的磚瓦嚴絲合縫地構築而成。從何反抗?正如所有“弒父”的動作一樣,主人公必然從他所處的巨大結構的內部找到縫隙,進而引爆——而人內心最本真的憤怒和屈辱,則是這結構中早已暗藏的引信。
——科幻播客“驚奇”主播 肖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