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的原始構思是在神戶港區的一家淡季的商務旅館,在2016年6月底,一個無法成眠的夏日夜晚。本書的主軸是回歸社會學的行動理論傳統,檢視其歷史發展,並探討未來論述方式改變的可能性。權威人格、種族主義、儒家倫理形成社會結構內部相互循環流通的三大難題,並阻礙整個社會往真正「人的解放」的歷史方向前進。個人要取得真正的自由,必須先解決這三大理論難題,正如阿多諾所言,在錯誤的社會中,不會有正確的生活。本書也試圖突顯愛情、藝術、宗教性三者之間的結構同質性。
神戶計畫(代序) 第一章 行動理論:從韋伯到奧佛曼(Oevermann) 一、韋伯與行動理論的開端 二、帕森斯的結構功能論概念轉換 三、哈伯瑪斯:建立在互為主體性基礎上的溝通行動 四、溝通行動理論的理論缺陷 五、奧佛曼(Ulrich Oevermann):以危機為核心的行動理論 六、行動與意義 第二章 論米德的自我理論 一、玩與遊戲──認同的構成要件 二、受格我與主格我的區別 三、主格我與受格我的辯證 四、行動的創造性 五、結語 第三章 文化作為教養:論齊美爾的文化理論 一、文化作為教養 二、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辯證 三、風格的問題 四、「文化的危機」 五、文化的「悲劇」 六、文化社會學的當代困境 第四章 霍克海默論權威家庭 一、家庭制度的文化基礎 二、權威與盲從 三、家庭的權威結構 四、女性的社會位置 五、權威人格與權威家庭 第五章 阿多諾的種族主義理論 一、替罪羔羊的心理機制 二、身體的癖性 三、虛假的投射 四、半教育(Halbbildung)與範疇歸類的邏輯 五、邁向自我反思的教育 六、性道德與種族主義 七、總結 第六章 儒家倫理的行動結構:從韋伯的《儒教與道教》談起 一、孝的運作 二、禮的行動理論意涵 三、儒家生活導引的此岸性 四、仁與相互性 五、「成聖」── 救贖之道 六、儒教與傳統主義 七、儒家倫理的理性結構之現代轉換 第七章 愛情作為危機:一個愛情的社會學考察 一、愛情作為替代性的危機解決方案 二、雙重的決定的危機 三、相互催眠與自我催眠 四、徐志摩案例 五、愛情的制度化 第八章 邁向一個展覽場所的理論 一、藝術作品的展覽價值 二、展覽場所的場域論 三、美術館作為展覽場所 四、秋元雄史的「直島」 五、邁向展覽場所理論 第九章 個體性與宗教性:論齊美爾的宗教理論 一、宗教與宗教性的區分 二、個體性的根源──上帝的位格性 三、「宗教性」的動力 四、宗教性的內在情感構成 五、愛、藝術與宗教的同一根源 六、上帝代表社會的整合性 七、總結 第十章 危機與事件:作為社會學的歷史理論 一、《霧月十八》,或歷史的循環 二、阿多諾論「歷史與自由」 三、曼海姆與「代」的問題 四、記憶的屬己性 五、歷史與事件 第十一章 殘響 附錄一 歷史作為自然史:論阿多諾的歷史理論 一、特殊者的特殊性 二、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內在批判 三、自我保存作為自然史的法則 四、歷史作為自然史 五、總結 附錄二 海德格論事件 一、由存在向事件的跳躍 二、事件的時間性 三、事件與歷史 四、事件與困境 五、決定與事件之創造 六、存有即事件 七、總結
作者簡介 黃聖哲 1964年生,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博士,師承Ulrich Oevermann的客觀詮釋學學派。曾任教於東吳大學、輔仁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等校。現職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專任教授。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