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身體診療室:唐宗海與中西醫的對話
|
|
A Late-Qing Consulting Room: Tang Zonghai and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
|
|
|
|
|
|
|
|
ISBN |
9789571933535 |
定价 |
NT650 |
售价 |
RM101.60 |
作者 |
皮國立
|
出版社 |
東大
|
出版日期 |
2023-07-26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512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28.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當中醫遇到西醫
當經絡臟腑與遇上解剖學
在看醫生之前,要先看懂身體!
對西醫而言,身體是在手術解剖檯上可以「看」見的生理樣態,
對中醫而言,身體卻更隱含著一種氣化的、不可觀測的生命真理。
從《內經》、《傷寒》中走出的中國醫者,面對截然不同的醫學理論,該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由氣血經脈建構出的中國身體觀,又會如何被重新形塑?
晚清中國是一個新舊文化相互交匯衝擊的時代,在政治、社會、經濟等各層面,也迎來劇烈的衝突與轉變。傳統醫學在這樣的時代風氣下,也夾在中西文化之間搖擺不定。類似「中西醫融合」的理論彼此間相當不同。有強調合一的「中西一元化」,也有試圖「折衷中西」的說法。而唐宗海正是在這樣的潮流之中,首度提出了中西醫匯通的思想。他以傳統經脈氣血理論為骨幹,援引西醫的解剖學知識,在龐雜紛呈的各家理論上,替後來的醫者開拓出一條嶄新的航路。本書以他的立論為切入點,不只詳盡地介紹了中西醫理相互影響、匯通的過程,更替讀者建構出在晚清的時代變局之下,人們對於「身體」形象如何理解的歷程圖景。
解剖也看不見的人體――「把脈」現在還有用嗎?
對晚清的中醫而言,龐而繁雜的西方醫理知識特別在解剖學上備受重視。解剖學這種以「肉眼」觀測人體器官的新興學說,對於中醫傳統以經脈、臟腑理解人體的方式作出質疑。醫書典籍上的經脈路線,既不符合解剖學上的血管分布,卻又略有相似之處。對中醫而言,「脈」是一種氣血行走的路線,而這樣看似不科學的、難以捉摸的「氣脈」,在西方醫學大行其道的時代,又能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樣的疑問既是中西醫學理論上的爭執,更展現了兩個文化之間,對於「人體」解讀的根本差異。
生命的中樞――思考用的是心還是腦?
在西醫的理論下,人體生命的一切活動簡而言之即受到大腦、脊髓、神經三者的連動控制。大腦作為生命的中樞,負責處理生命的一切感知。然而對中醫而言,比起大腦更為重要的,則是「心」的概念。心被是作一個擬人化的主體,在中醫理論上賦予情緒上的意義。唐宗海作為中西醫匯通的提倡者,並未完全否認大腦的功能,而是援引西方的解剖學說,在唐宗海的解讀下,大腦作為「心」轄下的其中一個臟腑,同樣的也負責處理人體的活動與感知。中西醫對生命的理解,自中樞起便南轅北轍,藉由唐宗海解讀、重構的過程也可以看出晚清中國知識分子在接受外來文化時,是如何理解與轉化新知。
本書透過中醫面對西醫學說的衝突,細密詳實地羅列出晚清中西醫在醫理與人體認知上的分歧。面對中醫受到的種種危機與質疑,唐宗海自受過傳統中醫薰陶的醫者角度出發,以西方解剖知識來完善受制於歷史文化因素影響,而許久未見大幅度革新的中醫理論。他的思想展現了一種兼具復古與創新的新氣象。既非完全的中西統一,也非死守著傳統典籍不願讓步,一味的否決新知。作者參酌豐富的史料典籍,細膩梳理近代中西醫接觸、碰撞、匯通的脈絡,並一步步帶領讀者領略知識與文化的形成與變遷。 |
|
|
|
|
|
|
|
|
|
|
|
|
|
|
目錄
「養生方技叢書」總序
增訂二版序 寫於二十年後--我們從不曾認識的醫者唐宗海
自序--吾以文化思醫史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撰文動機與基本文路
第二節近代中醫史的過往與展望
第二章唐宗海與其時代
第一節唐宗海傳略
第二節王清任的《醫林改錯》與唐宗海對是書的解讀
第三節近代西醫傳入中國之背景與引發的論題
小結--面向中醫未有之「奇變」
第三章身體左右不分?--肝的形質與氣化位置
概述
第一節「肝生於左」所引起的問題
第二節唐宗海與其同時代醫家的辯說
第三節從治療方式確定傳統學說
小結--一個臟腑,各自表述
第四章找尋人身內「氣」道路--三焦論
概述
第一節唐宗海面對的原始論辯
第二節三焦論的各個層次
小結:尋覓形質之新中醫論述
第五章舊知識與新形質--中西醫消化作用的例子
概述與定義
第一節王清任與西醫對人體消化管道的描述與問題
第二節唐宗海的脾胰說
第三節中西對消化器官的描述
小結:從古代醫學「發現」胰臟
第六章探索「千古脈診之準繩」--中西脈學的對話
概述
第一節理論與技巧的融合--脈診文化
第二節氣血不合--近代脈學被質疑的來龍去脈
第三節血管、血(脈本質)之形質、功能、方向
--唐宗海對脈與血管的新看法
小結--近代之脈診還值得依賴嗎?
第七章羽翼仲景—唐宗海對《傷寒論》「六經」之解讀
第一節前言—問題意識與傷寒學史的一些研究
第二節從《內經》時代的「六經」談起
第三節六經的繼承與轉化
第四節《六經方證中西通解》與《傷寒論淺註補正》
第五節六經問題之終?繼承者與反對者
小結--近代中醫的徬徨與躊躇
第八章身體文化歷史的衝突與交會--當中醫心遇上西醫腦
第一節心與腦
第二節唐宗海面對心腦並論時的歷史課題
第三節唐宗海醫論中的心腦關係
第四節精氣的流動—腎與心、腦、髓
小結--近代中西醫心腦融合論的可能
第九章結論--新中醫的歷史與現實困境
唐宗海年譜簡編
徵引書目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皮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領域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史學方法、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著有《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2009)、《「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2012)、《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2019)、《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2019)、《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2020)、《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2022)、《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2022)等學術專書,並主編數本論文集和教科書,發表期刊、專書等論文90餘篇。曾榮獲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沙學俊獎學金、郭廷以獎學金、中國歷史學會第六屆全國研究生論文發表會第一名、王玉豐年輕學者STS論文紀念獎、中原大學研究類優秀年輕學者獎、臺灣科技部2020年優秀年輕學者獎勵、中央大學新聘卓越教研人員獎、全校優良導師獎等等榮譽。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