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孫曉迪懷著對獨立書店的美好想象,在沈陽創辦了離河書店。開了沒兩個月,她就發現一切都跟她想的不一樣。她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問題是掙不到錢。
在這本書裏,孫曉迪毫不遮掩地講述了開書店這件事帶給她的痛苦與憤怒。她痛罵跟書店搶資源的電商平台,嘲諷走進書店的各種奇葩顧客,也勸說過很多想開書店的人,讓他們離書店遠一點。不開書店的人不會知道:書店並不是美好無垢的桃花源,只是一樁塵世中的凡俗生意。
疫情三年,離河書店生死飄搖,幾乎每個月都在倒閉的邊緣掙紮。是陪伴離河書店一路走來的忠實顧客們給予的支持與溫暖,讓孫曉迪幾番猶豫,還是頑強地把書店開了下去。
“不開書店的理由有一萬個,但只有一個,也能讓我堅持開下去。喜歡書店的人還有很多,他們需要我,需要我的離河書店,那我就陪著他們把書店永遠開下去。”
編輯推薦
★實體書業生存實錄:一樁需要習慣守店、算計如何進貨、學習如何服務的凡俗生意
——35歲這一年,孫曉迪懷著對獨立書店的美好想象,在沈陽創辦了離河書店。開了沒兩個月,她就發現一切都跟她想的不一樣。她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問題是掙不到錢。沒有開過書店的人不會知道,光是為了把書架擺滿,就已經需要絞盡腦汁計算成本與資金。零售和批發一個渠道,實體書店從電商進貨,已是行業裏公開的秘密。電商平台的折扣擠壓、奇葩顧客的無理要求,一次又一次沖擊著她創辦離河書店的初衷。書店不是美好無垢的桃花源,只是一樁塵世中的凡俗生意。在滿足世人對於獨立書店的一切想象之前,它要先讓店主能夠憑借書店活下去。
★很多時候書店存在的意義,只是一張用來滿足情懷的文化名片,真正靠書店謀生的人屈指可數
喬治·奧威爾早在《書店記憶》裏說過,書店並不是一門好生意。離河書店經營多年下來,孫曉迪發現,“很多看起來光鮮的書店其實只是老板們的副業”。疫情之後,實體書店為了對抗電商,不得不練習十八般武藝:飲品簡餐、空間運營、讀書沙龍、親子閱讀會,甚至知識付費……而在奧威爾那個時候,“書店老板根本不需要學會做咖啡,也不需要當活動主持人和對著鏡頭舉起書錄一段推銷視頻”。
★ 獨立書店店主的一手開店記錄與日常吐槽
——性格乖僻又著作等身的作家在書架上應該獨占一格,比如納博科夫;薩特和加繆是一生的摯友,他倆的書可以放一起;胡蘭成和張愛玲好分開,伍爾夫跟張愛玲做鄰居剛剛好。
——每天我在收銀台前坐著,等來的不是把書店當圖書館、認為可以坐著隨便看書的,就是把書店當成閱覽室、托管班、繪本屋的。在這些家長們的認知裏,一個布置得漂亮溫暖、擺滿了書籍的屋子,只能、也必須和孩子有關。
——那些熱衷於探店打卡的人,衣著光鮮地走進來,就像走到了一個開放的景點,順其自然地拿起書擺拍。魚貫而入,魚貫而出,表情從容,動作自然,就好像她們從生下來到現在就是這樣使用書店的。在她們的認知中,書店,就是一個照相的地方,所有的書籍都是裝飾品,是她們照片的背景或道具。她們對如此揮霍書店毫無愧疚之心,也絲毫不管書店老板如何生存。
——還有一些人,他們對書店的喜愛僅僅停留於對店主賣弄知識。他們不會在書店買書,他們更擅長偷偷記下書名,去電商平台買打折貨。有人甚至連書都不買,全都下載電子文檔,還要厚顏無恥地與我分享。
——能叫人們想起來還有書店在營業的是一家又一家書店的關閉,書店在公眾號宣布營業到某月某日,這期間全場圖書三到五折。人群懷著自我感動沖向原本冷清的書店,一邊照相感慨,在社交平台表達自己有多麽熱愛書店和喜歡讀書,一邊挑選特價書。每一個走到盡頭的書店都紛亂如菜市場,也許是這家書店有史以來營業額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