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 普利策獎獲獎作品,作者也是迄今唯一一位既獲得過普利策新聞報道獎,又獲得過普利策圖書獎的女性。
★ 共斬獲5項各類圖書獎,另獲4項提名。
★ 入選奧巴馬2021年度書單、《紐約時報》2021年度十佳圖書、《時代》2021年度十佳非虛構圖書、《大西洋月刊》2021年度十佳非虛構圖書、美國亞馬遜2021年度最佳非虛構圖書等10項美國著名媒體和平台的年度書單。
★ 這不是一個悲劇最終被改寫的故事,悲劇太多了……道德宇宙的弧線終將“彎向正義”這句馬丁·路德·金的名言在這個社會中似乎並不適用。在這樣一個社會,單靠愛是無法克服各種障礙的。
★ 耗時8年追蹤記錄,參考和援引14325份各類文件,以細膩的文筆和歷史視角展現一名在困境中掙紮的少女,一個貧困代代相傳的家族,一座赤貧與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比狄更斯更徹底,比奧威爾更絕望”。
★ “以狄更斯作品般的深度”記錄一名少女的困境與掙紮,審視貧富差距、階層固化、原生家庭、種族歧視等美國社會結構和歷史的產物,拷問紐約這座城市甚至整個美國的良知。
★ 英文讀書網站Goodreads上萬讀者打出超高的4.73分。
★ 中國學者張莉、毛尖、馬淩、李松蔚鼎力推薦。
★ 聯合國高級翻譯林華(在聯合國總部工作30余年,曾任口譯中文組組長)引領讀者開啟本書的閱讀之旅。
---------------------------
【內容介紹】
《看不見的孩子》是《紐約時報》調查記者、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安德里亞·埃利奧特歷時八年追蹤記錄,參考和援引14325份各類文件寫就的非虛構作品,講述了一個名叫達薩尼的少女八年曲折的成長經歷。在這部具有宏大歷史感的作品中,埃利奧特將達薩尼的童年故事與她家族的歷史交織在一起,追溯他們從奴隸制到向北遷徙的經歷,以及這個家族在紐約的困境與掙紮。達薩尼成長的年代是紐約無家可歸危機爆發,貧富差距加劇的年代。在沒有穩定生存環境的情況下,她必須引導自己的弟弟妹妹面對一個充滿饑餓、暴力、種族主義、毒品泛濫的世界。在帶領七個弟弟妹妹從一個收容所流浪到另一個收容所的同時,達薩尼也在尋找跳脫這種宿命的途徑。當她最終逃離這種困境,進入一所寄宿學校時,她面臨著一個難於回答的問題:如果脫離貧困意味著拋棄你的家庭和你自己,你該怎麽做?
《看不見的孩子》以細膩的文筆展現了一名在困境中掙紮的少女,一個貧困代代相傳的家族,以及一座赤貧與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但達薩尼和她的家人只是一個縮影,他們面臨的貧困、歧視、階層固化和原生家庭問題是美國歷史和社會結構的產物,這部“具有狄更斯作品般深度”(普利策獎獲得者阿亞德·阿赫塔爾語),“足以比肩奧威爾”(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語)的作品的每一頁都在審視這些問題,並拷問紐約這座城市甚至整個美國的良知。
本書獲2022年度普利策非虛構圖書獎、2022年度安東尼·盧卡斯圖書獎等5項圖書獎,另獲4項圖書獎提名,並入選美國前總統奧巴馬2021年度書單、《紐約時報》2021年度十佳圖書、《時代》2021年度十佳非虛構圖書、《大西洋月刊》2021年度十佳非虛構圖書、美國亞馬遜2021年度最佳非虛構圖書等10項美國著名媒體和平台的年度圖書書單。
---------------------------
【推薦與讚譽】
一部感人至深的深度報道,講述了紐約市無家可歸危機中一個女孩的成長經歷,成功地融合了文學敘事與政策分析,描繪出失敗的制度下的堅韌。——普利策獎授獎詞
一部沈浸式報道的力作,對美國貧困的代際傳遞做了細致入微、直面現實的描述。整整8年,安德里亞·埃利奧特跟隨書的主角11歲的達薩尼,以及她的父母和7個弟弟妹妹在紐約市無家可歸者收容所、法院、學校、福利辦事處進進出出,最後到了賓夕法尼亞州給達薩尼帶來第一線希望的一所寄宿學校。埃利奧特以深切的共情呈現了這個家庭日常生活的細微紋理,展示了物質匱乏那令人疲竭的千篇一律。在此過程中,她徐徐展開當今美國的生活百態,讓讀者看到過去的偏見與不公至今猶存。美國無家可歸者的人數仍在不斷增加,這本書應該也必須得到我們的關注。——安東尼·盧卡斯圖書獎授獎詞
《看不見的孩子》深切聚焦一名普通女孩的成長史,令人驚訝地呈現了美國社會貧困階層的代際傳承,文學品質和社會情懷兼具,是非虛構寫作的典範之作。——張莉,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作者持續八年追蹤美國女孩達薩尼和她的父母以及七個弟弟妹妹進出紐約的法院、學校、收容所、兒童保護所、心理治療機構的赤貧人生,既讓我們看到貧困和種族的關聯,看到達薩尼故事中的祖先苦難,也讓我們深刻意識到被監視的窮就是政治的窮、人類的窮。不管達薩尼擁有多少個瞬息宇宙,家庭小愛也永難填平她和她的家人所處的深淵。作為迄今唯一一位獲得過普利策圖書獎和普利策新聞報道獎的女性,埃利奧特的這本書比狄更斯更徹底,比奧威爾更絕望。——毛尖,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一部翔實客觀的深度調查報道,一部歷時八年的人類學田野筆記,一部融合了個人史、家庭史、族裔史、城市史的非虛構作品,必將以深厚的人道主義情懷成為美國經典。本書銳利地指出,美國福利制度,特別是兒童寄養制度,在以空前的速度摧毀家庭,剝奪有色人種的親權,無效而又靡費,弊病叢生。與此同時,家庭成員間的血緣親情,師生之間的誠摯信賴,以及陌生人的善意,是暗影之上的煙花,彌足珍貴,分外感人。——馬淩,覆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書評人
這本書可以為你打開個人敘事的視角:不再把個體的不幸只看成一個人的問題,同時也看到它背後的一個家族,一座城市,一段歷史與一種制度。個人的奮鬥在那些結構性的困境中極盡微渺,艱難地傳遞出希望之光。擺脫不幸的第一步,就是不再對困境的深沈與森嚴視而不見。——李松蔚,心理學博士,心理咨詢師
為了撰寫此書,埃利奧特耗時8年,跟著達薩尼和她的家人從收容所到學校、法院、福利辦事處、心理治療課、派對,幾乎如影隨形。跟隨著埃利奧特,讀者無縫地穿行在這些空間中,很容易忘記埃利奧特在進入每一個機構時都需要克服其特有的壁壘。書中的報道細致入微,似乎無所不包,全部來自作者的第一手觀察以及作為依據的大約1.4萬份官方文件,從學校成績單到毒品檢測報告,到根據《信息自由法》獲得的市政府的記錄,不一而足……埃利奧特記下了代際的回聲,“同一個”這個詞在書中貫穿始終。香奈兒和無上與兒童保護服務機構會面時,去的是無上小時候到過的同一個辦事處。達薩尼異父異母的兄弟因襲擊一名中年婦女被捕時,是在無上曾經被捕的同一個警察分局……這種直截了當、不遺余力的報道風格造就了一部罕見並且動人心弦的作品。在讀過這本書很久之後,它講述的故事仍然會被人銘記在心。——《紐約時報》
記述美國貧困和階層固化的里程碑級著作。——《洛杉磯時報》
8年來,埃利奧特追蹤著達薩尼和她家人生活的起伏轉折。翻開書的第一頁,讀者就會被深深地吸引住。她經常被槍聲驚醒。在去公共衛生間時,她知道自己要冒著被強奸或者被襲擊的風險……埃利奧特的調查報道曾獲得過包括普利策獎在內的一系列獎項,從《看不見的孩子》中不難看出原因。她講故事的本領一流,令讀者欲罷不能。她筆下的人物如此生動,幾乎要從紙上躍然而出……這不是一個悲劇最終被改寫的故事,悲劇太多了……道德宇宙的弧線終將“彎向正義”這句馬丁·路德·金的名言在這個社會中似乎並不適用。在這樣一個社會,單靠愛是無法克服各種障礙的。這部恢宏的作品必將成為一部經典,比肩斯特茲·特克和喬治·奧威爾等巨匠的經典之作。——《星期日泰晤士報》
一層一層地描繪出一個孩子、一個家庭、一個城市和造就他們的國家的獨特形象。——霍華德·W. 弗倫奇,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