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第 1 章 設計師為什麼要懂技術 1.1 原因一:行業的改變和進步 2 1.1.1 海外懂技術的設計師好像有點多 2 1.1.2 我們期待你是全鏈路設計師 2 1.1.3 互聯網泡沫、新一代設計師和人工智慧同時帶來的挑戰 3 1.1.4 AR/VR、車聯網、智慧硬體等新賽道的出現 4 1.1.5 政策對於設計師的影響 5 1.2 原因二:技術和設計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5 1.2.1 技術、設計和創新之間的關係 6 1.2.2 技術、設計和用戶之間的關係 8 1.2.3 自然無感交互的背後都是技術和設計的融合 10 1.3 原因三: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技術 11 1.3.1 前期調研 11 1.3.2 方案設計 12 1.3.3 設計評審和開發跟進 第 2 章 必須掌握的計算思維 2.1 計算思維是什麼 16 2.1.1 抽象 17 2.1.2 分解 18 2.1.3 模式識別 20 2.1.4 演算法 21 2.2 設計過程中如何運用計算思維 23 2.2.1 同理心 24 2.2.2 定義問題 24 2.2.3 創意構思 25 2.2.4 原型製作 26 2.2.5 測試 26 2.3 計算思維對於設計師的重要性 28 第 3 章 學會從架構的角度理解技術 3.1 利用 MVC 架構模式思考介面的設計 32 3.1.1 應用的軀殼—視圖 33 3.1.2 應用的核心—模型 34 3.1.3 交互的決策—控制器 36 3.2 如何結合技術提升應用的用戶體驗 38 3.2.1 從介面的角度構建使用者體驗 38 3.2.2 從控制項的角度設計使用者體驗 41 3.2.3 從設計的角度解決性能問題 43 3.2.4 如何看待應用的啟動和狀態恢復 50 第 4 章 如何為跨設備交互進行設計 4.1 設計介面佈局時的注意事項 54 4.1.1 應用設計需要考慮的平臺和狀態 54 4.1.2 看不見的“邊界” 62 4.1.3 動態佈局的設計要點 64 4.2 如何針對不同平臺的特點進行設計 69 4.2.1 基於不同平臺的特點和規範去設計 69 4.2.2 構建靈活的動態佈局框架 72 4.2.3 動態佈局中的介面層級變化 75 4.2.4 以平板電腦為橋樑打通移動端和桌面端的設計 83 4.2.5 相容不同平臺、設備的差異和特點 88 4.3 動態佈局中的對話模式 90 4.3.1 關注不同的對話模式 90 4.3.2 資料互通的重要性 96 4.3.3 淺談跨設備和跨應用之間交互的基礎體驗要求 97 第 5 章 基於人工智慧的設計 5.1 人工智慧基礎知識 101 5.1.1 人工智慧模型,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慧 101 5.1.2 基於預測的人工智慧 103 5.1.3 人工智慧模型的注意事項 106 5.2 人工智慧如何影響介面設計 110 5.2.1 搜索、製作素材和內容 110 5.2.2 人工智慧對介面的影響 113 5.3 基於意圖的交互設計 117 5.3.1 蘋果對於智慧交互的理解 117 5.3.2 蘋果的 Intelligence 和 Donate 121 5.3.3 蘋果的其他計畫 123 5.4 基於人工智慧的設計事項 124 5.4.1 合理地收集資料和優化模型 124 5.4.2 基於可解釋性構建合理的人機信任 125 5.4.3 交互過程的注意事項 126 5.5 智慧設計:基於“準確率”和“兜底”的設計 129 第 6 章 姿態和手勢識別 6.1 電腦視覺 135 6.1.1 電腦視覺的重要性 135 6.1.2 簡單瞭解電腦視覺背後的技術細節 136 6.2 姿態和手勢識別在不同領域的作用 138 6.2.1 體感遊戲和健身 138 6.2.2 控制智慧設備 139 6.2.3 智能座艙 140 6.3 實現姿態識別的不同技術 140 6.3.1 攝像頭 140 6.3.2 慣性感測器 144 6.4 實現手勢識別的不同技術 146 6.4.1 攝像頭 146 6.4.2 資料手套 147 6.4.3 肌電感測器 148 6.4.4 毫米波雷達、超聲波和其他 149 6.5 實現姿態和手勢識別的設計注意事項 152 6.5.1 為什麼選擇手勢識別和姿態識別 152 6.5.2 隱私是否為第一考慮對象 152 6.5.3 算力是否足夠 153 6.5.4 檢測距離和安裝位置 153 6.5.5 場景對模型的挑戰 154 6.5.6 關鍵點的缺失和抖動 154 6.5.7 基於人體工程學進行設計 155 6.5.8 姿態識別需要考慮不同人群身體細節的不同 155 6.5.9 部分手勢的初始態很重要 156 6.5.10 反復運動帶來的問題 156 6.5.11 考慮文化的差異 157 6.6 設計拆解:AI 健身的實現和優化 157 6.7 姿態和手勢識別的設計工具箱 163 第 7 章 人臉識別和追蹤 7.1 人臉識別的不同作用 166 7.1.1 身份識別 166 7.1.2 臉部複刻 166 7.1.3 表情識別和交互 168 7.1.4 其他作用 168 7.2 人臉追蹤和識別的技術細節 169 7.2.1 人臉追蹤 169 7.2.2 人臉識別 173 7.3 即時人臉識別的設計注意事項 175 7.3.1 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175 7.3.2 表情互動存在的問題 177 7.4 設計拆解:人臉識別閘機的設計 178 7.5 設計拆解:表情設計和互動 180 7.6 人臉識別和追蹤的設計工具箱 184 第 8 章 眼動追蹤 8.1 眼動追蹤在不同領域的作用 188 8.1.1 用戶研究 188 8.1.2 智能座艙 189 8.1.3 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 190 8.1.4 資訊無障礙 191 8.2 眼動追蹤的技術原理和區別 191 8.3 眼動追蹤的設計注意事項 195 8.3.1 攝像頭擺放位置和用戶穿著打扮的影響 195 8.3.2 使用前需要校準 195 8.3.3 頭部運動的影響 197 8.3.4 眼動追蹤誤差帶來的影響 197 8.3.5 視線運動不代表使用者想要的 198 8.4 設計拆解:Tobii 眼動儀和 GUI 的配合 199 8.5 眼動追蹤的設計工具箱 203 第 9 章 感知、互聯和追蹤 9.1 不同的技術方案和案例 208 9.1.1 RFID 和 NFC 208 9.1.2 Wi-Fi 和藍牙 211 9.1.3 UWB 213 9.1.4 紅外線和 ZigBee 214 9.1.5 SLAM 215 9.2 設備感知、互聯和追蹤的設計注意事項 216 9.2.1 硬體的約束條件 216 9.2.2 如何綁定新設備 218 9.2.3 信號強弱和精度 219 9.2.4 基於場景的觸發 220 9.3 設計拆解:蘋果的設備互聯是如何實現的 223 9.4 設備感知、互聯和追蹤的總結 227 第 10 章 未來設計方向存在的挑戰 10.1 智能座艙 229 10.1.1 算力是體驗的最大瓶頸 229 10.1.2 難以遍歷完整的駕駛任務 230 10.1.3 人因工程學的幫助和挑戰 233 10.2 虛擬實境 237 10.2.1 20 毫秒的制約 237 10.2.2 錯誤的細節都會引起不適 239 10.3 基於頭戴設備的增強現實 240 10.3.1 配准誤差難以完全控制 240 10.3.2 深度知覺帶來的影響 241 10.4 數字人 243 10.4.1 建模和渲染之間的平衡 243 10.4.2 如何驅動數字人是關鍵 245 10.5 空間交互 248 10.5.1 攝像頭、感測器的精度是否支撐設備的交互行為 248 10.5.2 隱私問題帶來的影響 249 10.5.3 場景的複雜度 250 10.5.4 普適計算幾時能到來 253 10.6 結語:實現元宇宙的難度有多大 254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