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當前,全球經濟前所未有地取決於我們的消費。經濟狀況告訴我們,我們必須不斷增加消費,哪怕人們的支出稍有下降,也會導致大範圍的失業、破產和房屋止贖。地球卻在警示人類消耗得太多——儘管我們已經在努力進行“綠色”消費,但全球碳排放量仍未下降。消費,應該停止,卻不能停止?面對這個悖論,這本書的作者——加拿大知名調查記者J.B.麥金農展開了這樣的設想:“如果我們乾脆停止購物,會發生什麼?”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在不引發經濟崩潰的情況下,將我們的消費降低到能夠節約地球資源的水平? 在這本書中,作者遍訪五大洲,向讀者描述了處於不同歷史背景和生活水平下的人們的消費文化,分析了人們的購買習慣如何形成,各地消費文化有何差異、如何相互影響,以及消費與否如何和身份認同、嚮往、公民意識和心理滿足結合,體現了當代“慾望與需求”的集體意識。 這是一份經過充分研究的分析報告,為消費時代的當下困境與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提供了設想與希望。 [加]J.B.麥金農,加拿大知名調查記者、暢銷書作家,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教授特稿寫作課程)。作品見於《紐約客》《國家地理》《大西洋月刊》等,曾獲眾多新聞業的國家和國際獎項,出版過4本非虛構類書籍,包括加拿大暢銷書《100英里飲食》(The 100-Mile Diet),被廣泛認為是當地食品運動的催化劑;參與創作的《我在此生活》(I Live Here)一書被認為是關於流離失所者的開創性“紙質文獻”。《天堂亡人》(Dead Man in Paradise)曾獲查爾斯·泰勒非小說類文學獎。
序:“必須停止消費,但我們不能這樣做” 第一部分 起初 少買一件衣服,對世界經濟來說是一次小行星撞擊,而你的衣櫃絲毫不會受到影響。 1.放棄什麼?保留什麼? 2.消費水準不同,停下來的腳步也不同 3.“當這一切發生時,人生變得更漫長了” 4.突然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打了勝仗 5.我們需要重新習慣黑夜 第二部分 崩潰 “廢墟是必要的。”我們需要看到舊世界的衰敗,才能完全邁入新世界。 6.增長的終結並不等於經濟的終結 7.從“真正的災難”中解放“日常災難” 8.廣告能否反其道而行之? 9.我們的適應速度比想像中要快 10.只有看到廢墟,才會想到重建 第三部分 適應 我們總是會對“正常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判斷。 11.對物品的持久性越發依賴 12.快時尚:走下神壇,但未必消亡 13.商業是場漫長的持久戰 14.剝離“消費者”身份,我們會如何? 15.我們還是消費了太多(上:“生活剛需”) 16.我們還是消費了太多(下:金錢) 第四部分 轉型 人們甚至可能覺得慢節奏十分必要,就像今天人們覺得快節奏的生活必不可少一樣。 17.野生動物的嶄新黎明 18.我們需要一個比“幸福”更好的詞來形容結局 19.網際空間的消費者身份 20.人好像變少了,事實上並沒有 21.十五萬年後…… 後記 有一種更好的方式停止消費 致謝
加拿大知名調查記者、暢銷書作家,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教授特稿寫作課程)。作品見於《紐約客》《國家地理》《大西洋月刊》等,曾獲眾多新聞業的國家和國際獎項,出版過4本非虛構類書籍,包括加拿大暢銷書《100英里飲食》,被廣泛認為是當地食品運動的催化劑;參與創作的《我在此生活》一書被認為是關於流離失所者的開創性“紙質文獻”。《天堂亡人》曾獲查理斯·泰勒非小說類文學獎。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