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李哲洋,在台灣當代音樂發展史或教育史上,始終是個與眾不同的特例。 其父親因受到白色恐怖的牽連而早逝,連帶也讓李哲洋被列入「特殊名單」中,使他終其一生遭到學院體制的排除和拒絕,未曾獲得任何「正式音樂教育」的學位文憑。 然而,李哲洋依舊熱愛音樂。即使縮衣節食,也要追求知識;即使艱辛跋涉,也要秉持田野的精神,深入山林採集音樂;即使編輯部只有他一人如老牛拉車,他也要努力為台灣撐起一本具分量的音樂雜誌。因此,不意外,深知箇中道理的有識之士皆認為,李哲洋的理論基本功,早已超越了當代某些專家學者。 李哲洋長期以來持續筆耕不輟,累積超過上百篇的音樂論述、報導、隨筆、雜文,尤其跨至民俗學及人類學的音樂觀察,迄今仍是值得反覆閱讀的時代經典。可惜在其有生之年,缺乏機會將其研究結晶整理為具有系統性的專書,致使一般讀者大眾難以深入瞭解此人在當代台灣音樂文化史的重要意義,以及其建構內在思想上的知識脈絡。 本書集結並精選41篇論述,以四大脈絡——民族音樂的探求、當代音樂的發展與未來、傳統音樂與童謠研究、從雜誌編輯到音樂教育,將李哲洋一生為音樂奉獻的成果進行綜理與爬梳,並透過當代藝文工作者的旁觀記述,為李哲洋生前的形象賦予栩栩如生的描繪。期望透過他談樂的文字,還原其為音樂知識歌唱的聲音。 各界推薦 周婉窈(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雷驤(作家、畫家) 明立國(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退休教授) 葉綠娜(鋼琴家) 林暉鈞(小提琴家) 黃國超(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莊效文(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助理教授) 吳家恆(古典音樂電台主持人) 周婉窈│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哲洋,是一位走在時代前面的台灣一等人才,但生在黑暗時代,時代的暗黑只差沒完全吞沒他。白色恐怖奪走他的父親,他失學、赤貧、終身受監控,賣房子決心出國也不獲准;受限於學歷,必須忍受主流學界的掠奪,最後連天都不假壽,只在人間56年;離世後,家屬捐給公家的大宗資料也遭部分毀損。這是怎樣的人生?這是怎樣的戰後台灣?但李哲洋沒被擊垮,面對劫難,他奮發、堅毅、不屈,為他的時代點燃一盞小灯,為後世留下珍貴的精神與物質遺產,這本《李哲洋談樂錄》是「焚而不燬」的印記,非常值得大家閱讀,尤其原住民音樂的部分。白恐時期有嚴格的「官式用語」,不照著寫一定惹禍,何況是李哲洋;拂掉沙礫重現本色,還他歷史定位,是我們的責任。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看見李哲洋,是台灣社會的進步。在這個「無名」的音樂工作從事者的身上, 我們可以見證到進步的腳步,從來都不會輕漫順遂。因為缺乏正義,一直都是台灣社會的特徵。 雷驤│作家、畫家 此書一觀,就像清晨的一陣風,彼時的樂壇氛圍又回來了。 明立國│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退休教授 李哲洋的理念與實踐,與台灣體制內的音樂文化形成若即若離的一種輔助、並行甚至批判的力線,讓台灣音樂史多了一些值得反思的角度與層次。 葉綠娜│鋼琴家 李哲洋老師總對所有事物充滿著自然流露的熱情,加上追根究底的好奇心與細膩的心思,為一個時代的台灣音樂史蹟及音樂人留下了最寶貴的記錄。《李哲洋談樂錄》之出版,會讓我們更加認識這位默默耕耘、奉獻的音樂人。 林暉鈞│小提琴家 不論讀者有興趣的是歷史、音樂、或是思想,《李哲洋談樂錄》都是一本必讀的好書。想知道李老師是什麼樣的人,不需要知道他的人生故事,直接讀他的文字就好了。那種平等看待各種文化的胸襟、對人對社會的關心、以及冷靜銳利的分析力,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是罕見的。 許多人為李老師抱屈,我認為不必。就算再苦,他熱愛音樂,就一輩子從事音樂工作;喜歡學問,就做了一輩子的研究。國民黨可以毀了他的家庭,卻不能禁錮他自由的靈魂;可以剝奪他就學的權利,卻無法阻止他成為一位頂天立地的學者。世上本來就沒有公平與正義,只有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是追求幸福的唯一憑藉。 在我心裡,李老師仍然騎著他的越野車,背著器材,奔馳在某個人跡罕至的山徑。只是他走得太快太遠,我們望不見他的背影而已⋯⋯ 黃國超│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一直以來,我深深覺得李哲洋先生在戰後台灣音樂史研究的重要性被低估了。這本書的出版,適足以補足許多人心中長期的缺憾,並且讓我們有機會再一次親炙他的熱情、毅力與進出田野、書房間的觀察、思索跟文字風采。希望這個澆灌戰後台灣民族音樂採集、調查、研究的老實園丁,不再被民眾遺忘! 莊效文│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助理教授 我一直以為,人類的教養與文明的建立是一種累積的結果,「知識」絕對不是以當下坊間最流行的「淘汰觀」而存!正如同那些年,李哲洋的書寫,給我、也給後世們最珍貴而至極為深刻的影響,讓我們站在他的肩上,可以看得更高更遠。 我們欣見李志銘編輯《李哲洋談樂錄》的出版問世,因為李哲洋的書寫無疑是「科普」的教材與範本,即使到了今天依舊如此!這些書寫經過志銘兄的整理成冊,讓這此書更形一部「台灣音樂知識史」或「台灣音樂思想史」的文獻,而我思我想也正合志銘兄所言:這也正是在我們現今這個時代之所以需要重讀李哲洋的關鍵理由。 吳家恆│古典音樂電台主持人 在記憶中,我初次看到「李哲洋」三個字是在念高中時,但是當時,這就是一個名字,沒有引我進一步追索。讀了《李哲洋談樂錄》由李哲洋公子李立劭所寫的〈序──家中的考古及歷史行動〉,才知拼圖的另一半:一位孜孜不倦的書寫者,才會讓一般讀者也接觸到他的著作;一位辛勤的田野工作者,累積大量的蒐藏;在世時因政治因素而身處學院門牆之外,死後遺留的文物捐給藝術學院,未得妥善保管而損壞。再讀李志銘主編李哲洋當年所寫的文字,對他的勤奮與見地感到佩服,對他的才具沒有得到充分施展感到嘆息,對於他留下的文物因官僚無心而損毀感到痛心。所幸仍有有心人,編成《李哲洋談樂錄》,或可迎來對李哲洋、對過去半世紀台灣音樂學術史的重新評價。
序文|家中的考古及歷史行動/李立劭 前言|主編的話/李志銘 序章|追憶李哲洋身影 音樂民俗學者李哲洋/無心子 音樂的生活者——李哲洋其人及其思想/明立國 擦身而過/吳季札 在逆流中尋找生命的泉源——李哲洋/鄭水萍 告別音樂會——白色青年李哲洋紀念/雷驤 夕照下的絕筆/雷驤 李哲洋的音樂書寫——蘊藏於「民族/音樂」辯證敘述裡的生命經驗/范揚坤 第1輯|民族音樂學的探求 亞洲的音樂概貌 民族主義音樂釋義 從花岡一郎忠奸問題談起 流行歌與民歌之異同 流行歌與民歌的異同 漫談黑澤隆朝與台灣山胞的音樂——研究台灣山胞音樂的第一塊穩固的踏腳石 山胞音樂提示 賽夏族矮靈祭歌舞素描 矮靈祭歌舞 布農族合唱曲的是非 台灣山胞音樂〈序〉 與呂炳川博士一夕談——難得開口說話的道道地地的台灣山胞音樂專家 呂炳川實至名歸,以「山胞音樂」享譽東瀛 記一位殞逝的音樂學者——憶呂炳川博士 談「音樂的起源說」——任何人都能隨意說的話題 第2輯|當代音樂的發展與未來 中國現代樂府——第二次發表會聽後感 樂壇新氣象 一個我行我素的音樂家——談被誤解的李泰祥 日本作曲家談——中國當代的音樂 外記: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四屆大會 台灣新音樂誕生的背景 音樂學懺悔錄——「台灣新音樂誕生的背景」之訂正 《中國鋼琴曲集》問世的時代意義 大師與阿彬——中國近代音樂史補白之一 電子樂器點滴——本世紀發明的新樂器 第3輯|傳統音樂與童謠研究 台灣童謠(上) 台灣童謠(下) 新和興歌劇團的《白蛇傳》 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絲竹合奏求變 第4輯|從雜誌編輯到音樂教育 漫談「全音」音樂文摘的編輯 我與《全音音樂文摘》 四十年來台灣的音樂期刊——音樂雜誌是領導時代?或反映時代? 音樂閒話 漫談音樂著作權 音樂圖書館 音樂工業人才的培養 二十一世紀音樂史裡的一頁 音樂無國界嗎? 民樂在音樂教育上的新評價 樂興時刻 樂評管見 附錄|生命的軌跡 李哲洋年表 李哲洋編譯著作 目前已出版的相關李哲洋田野錄音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李哲洋 1934年生於彰化,1950年考入「省立台北師範音樂科」,隔年因受父親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所牽連,遭校方藉故勒令退學。自此輾轉當過書店店員、台肥公司製圖員,1962年起任中學音樂教師,後執教於實踐家專及藝專。除了北師一年的學習外,李哲洋的音樂知識全靠自學,涉獵範圍廣泛。1963年開始進入山地部落採集原住民音樂,並於1966至1967年間參與「民歌採集運動」。1971年擔任《全音音樂文摘》主編,負責策劃該雜誌編譯工作長達十九年。他也從日本出版界翻譯了不少古典音樂和舞蹈理論的經典名著,僅靠一己之力累積了大量的田野錄音採集資料,乃是台灣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先行者。1990年因病去世,留下了大批的手稿、筆記、藏書、聲音和影像等珍貴文獻現存於北藝大。 編者簡介 李志銘 1976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平日以逛書店為生活之必需,閒暇時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同時喜好蒐集黑膠唱片、聆聽現代音樂及台語老歌。著有《半世紀舊書回味》、《裝幀時代》、《裝幀台灣》、《裝幀列傳》,書話文集《讀書放浪》、《舊書浪漫》、《書迷宮》,以及聲音文化研究《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新作《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於2022年10月出版問世。目前專事寫作。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