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第一章 脈絡 1 1.1 困境,1949年之前 3 1.2 顯性破壞和隱性問題,1949年至1999年 5 1.3 相對完整的街區,20世紀的末端 9 1.4 實踐的探索,21世紀 12 1.5 十字路口 18 第二章 雜院:自建房、鄰里和訴求 25 2.1 一個家庭的內部差異 28 2.2 一處大院的過濾和重構 33 2.3 兩個社區的住房、鄰里和訴求 45 2.4 緣何雜院 60 第三章 隱蔽的院落分化 65 3.1 什刹海 69 3.2 白塔寺和西四北 78 3.3 院落分化的形成 91 第四章 馬賽克街區 101 4.1 南鑼鼓巷的三十年拼貼 103 4.2 南池子的爭議 121 4.3 不同人的大柵欄 132 4.4 鮮魚口的三條道路 145 4.5 “試點”和“重點” 156 第五章 院落社會,多樣性還是碎片化 159 5.1 街區的碎片化 163 5.2 片區的碎片化 169 5.3 院落的碎片化 172 5.4 碎片化的嵌套和傳導 177 5.5 碎片化的產生和螺旋持續 180 第六章 院落社會的六個討論 185 6.1 住房應急供給和退出 187 6.2 住房管理和人戶分離 189 6.3 居住困難和居住保障 193 6.4 人口外遷和空間利用 195 6.5 重點投入和均衡改善 200 6.6 日常治理 205 第七章 關於界線的思考 209 7.1 共識準則界線的模糊 214 7.2 住房政策界線的收縮 218 7.3 空間行動界線的切割 222 7.4 管控參與界線的脫節 224 第八章 復興歷史文化街區 229 8.1 價值共識的基石 231 8.2 系統的住房政策 235 8.3 空間行動的均衡 243 8.4 管控參與的融合 246 第九章 評述和設想,什刹海 251 9.1 什刹海的價值 253 9.2 漸進的煙袋斜街 259 9.3 提供多樣選擇的大小石碑胡同 262 9.4 尋求均衡的空間行動 264 9.5 居住改善的政策設想 269 9.6 居住院落的保護更新 271 結語 275 參考文獻 277 後記 283
石煬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城市保護更新和社區治理。2007年畢業于天津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2011年和201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持續十餘年在北京老城歷史文化街區開展調查研究,參與北京老城保護相關研究和實踐二十余項,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住建部軟科學專案、住建部科研開發專案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