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階層的音樂教育-布瑞頓做為作曲家的「社會責任」
|
|
|
|
|
|
|
|
|
ISBN |
9786269664320 |
定价 |
NT380 |
售价 |
RM59.40 |
优惠价 |
RM52.87 *
|
作者 |
陳威仰
|
出版社 |
蘭臺網路
|
出版日期 |
2022-12-0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07 页. 23.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抱歉!此书无开放空运服务,只能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音樂教育不應只在殿堂之上,獨惠所謂上層社會之流,作者透過探索布瑞頓的音樂生命並親身實踐在音樂教育上,可謂學行合一的教育者。
英國當代作曲家布瑞頓(Lord 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的創作手法與風格,橫跨於前衛風潮與新古典形式之間。其音樂作品適合當作學校教材與教會詩班,並應用於一般社會大眾的品味,負起「社會責任」,而不是一昧地將當代作品與社會大眾隔絕的「真空狀態」。
布瑞頓與摯友皮爾斯(Peter Pears, 1910-1986)為英國著名男高音,彼此共同組織「布瑞頓─皮爾斯基金會」(簡稱BPF),工作項目逐次進行籌募資金,為教會、社區、學校建立奧德堡藝術節、音樂圖書館、推廣青年音樂家、作曲家的培植計畫,並且在東盎格魯鄉鎮進行文化深耕的教育。
布瑞頓認為社會教育階層有一道鴻溝是介於學校與社會之間,許多的音樂風格產生互相排擠的想法。如何打破這一條界線,布瑞頓從作品本身試圖在業餘愛好者、青少年、孩童創作的音樂世界開展出一條無限可能的創作空間。
布瑞頓所創作的作品,其靈感與道德精神皆來自於基督教信仰,他的家庭教育建立在基督教的人格教育之上。因此,他的作品風格在教會主日學與藝術教育之間的靈性形成。 |
|
|
|
|
|
|
|
|
|
|
|
|
|
|
目錄
推薦序一 引領時代洞見的全人教育價值/陳威婷牧師 IV
推薦序二 縱觀現代基督教音樂教育的承先啟後/劉永傑牧師 V
推薦序三 開拓音樂教育的新視野/朱芸宜主任 VI
自 序 因材施教的現代音樂教育觀點 VII
致謝辭 XI
前言 2
第一章 傳統教育基於家庭背景 17
一、「分離感」成為橫跨階層的橋樑 36
二、社區群體與孩童享受的圖書館 45
第二章 內在自發性教育鑒於基督教信仰價值 49
第三章 跨越於公共學校與音樂學院之間的音樂教育距離 79
第四章 橫亙於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界線 103
一、布瑞頓─皮爾斯基金會連結學校與社區資源 107
二、布瑞頓對於孩童的實質贊助支持 137
三、作曲家引導的創意教學 149
第五章 結論 179
一、布瑞頓跨越不同的社會階層 181
二、布瑞頓實踐作曲家的「社會責任」的理由 182
三、布瑞頓作品中所推敲建構孩童的角色與形象 186
四、英國作曲家影響學生在音樂學習的觀點與想法 187
五、英國音樂教育應學習宏觀視野的「文化會遇」 192
六、屬靈態度看英國音樂教育 193
七、探尋文化涵化新思考前先摒棄「教條式」的束縛 195
八、音樂文化的整體應破除分類與系統化的迷思 197
參考書目 201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陳威仰(Chen, Wei-Yang)
英國肯特大學單簧管演奏碩士,基督長老教會臺灣神學院道學碩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博士(Ph. D)。
專長為音樂學與神學研究,並以音樂理論角度探討英國當代作曲家布瑞頓音樂作品,以及臺灣流行音樂文化、臺灣教會宣教與西式音樂教育發展相關議題。目前擔任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暨師資培育中心專任副教授職務。
《探討歌劇榮耀女王之傳統元素與現代性的融合》、《布瑞頓音樂的英格蘭內涵兼論作品英格蘭民謠組曲》、《探討當前臺灣流行音樂文化的變遷:多元化發展與跨界行銷》以及《榮耀時刻》等論文專書。
|
|
|
|
|
|
|
|
|
|
|
|